常识 | 继善成性 |
释义 | 继善成性儒家用语。原出《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孔颖达疏:“继之者善也者,道是生物开通,善是顺理养物,故继道之功者唯善行也。成之者性也者,若能成就此道者是人之本性。”认为阴阳变化之道,所以生物、养物、成物,故无有不善,人若体现于身,即可成其善性。从而将阴阳二气伦理化,使其成为道德之本体。 继善成性中国古代关于德性来源和成就德性的学说。语出《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认为阴阳对立变化的法则(“道”)是没有不善的,它在人和事物上体现出来就成为性。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南宋朱熹说:“道具于阴而行乎阳,继言其发也,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谓物之所受,言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阴之事也。”(《周易本义·系辞上》)认为道本身包括阴阳两个方面。阳的作用是显示事物的变化发展“化育之功”,阴的方面则是“道”处于未发之际,是事物原有的本性。朱熹弟子陈淳进而作出与其师说略有不同的解释:“‘继’、‘成’字与‘阴’、‘阳’相应,是指气而言;‘善’、‘性’字与‘道’字相应,是指理而言。”(《北溪字义·性》)以为事物的“继”和“成”属于阴阳之气的作用。“善”和“性”则是指“道”或“理”而言。陆九渊从心学的角度提出:“‘继之者善也’乃独归之于人。‘成之者性也’又复归之于天,天命之谓性也。”(《象山先生全集·语录下》)意谓“善”乃存于吾心,而“性”则归于天。北宋张载说:“继继不已者善也,其成就者性也。”(《横渠易说·系辞上》)“不舍(指仁义)而继其善,然后可以成人性矣。”(同上)认为人性未成之初,“则善恶混”,经过去恶从善,然后才成善之性。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继往开来是事物的普遍规律,“继之则善矣,不继则不善矣。天无所不继,故善不穷。人有所不继,则恶兴焉”(《周易外传》卷五),用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作了新的解释。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