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童能灵 |
释义 | 童能灵(1683—1745)清哲学家。字龙俦,号寒泉。连城(今属福建)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及累举优行,皆以母老辞,终身不仕。后游学于福州鳌峰书院,泉州莲花峰,中年居崇安武夷山,晚年回乡冠豸山下讲学著述,应邀主讲于漳州芝山书院。师承家学,“守程朱家法不逾尺寸”,“严辨朱陆异同”。一反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之说,认为朱陆早同晚异。他说,朱子“二十八岁为许顺之作《存斋记》,专说求心之学”,“三十二岁《答汪尚书书》,自谓驰心空妙之域者十余年。” “四十四岁,门人廖子晦记其所闻曰:二三年前,犹自见得鹘突,近年方看得分晓,是岁《太极图解义》成,盖自始此始有定论”(《朱陆渊源考》)。如实地阐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演变过程。提出“天人一理”的命题,认为“理”是天与人及各种事物的共同本原。坚持朱熹的“理一分殊”论,认为万物所得之理是参差不齐的,“有全体之理,有一分之理,有千分万分之一理。如人物之所于天者是也。天人固一理,然不能无大小多寡之不同”(《答清流伍鹤声》)。肯定事物是理的存在形式,“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同上)。 认为生死乃气之凝散,鬼神是根本不存在的, 有神论是为佛家轮回之说张目的,“若容得许多死者之魂魄常在以享其子孙祭祀,则天地竟是陈腐之物,而轮回之说亦不得尽訾其妄矣”(同上)。把鬼神论和轮回说联系在一起,是对南朝范缜的“神灭论”的进一步阐发。有《理学疑问》、《子朱子为学次第考》、《乐律古义》、《周易剩义》、《冠豸山堂文集》、《留村礼意分释分节分说》。合编为《冠豸山堂全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