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真德秀
释义 真德秀(1178—1235)南宋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字景元,改为希元,号西山,世称西山先生。一说原姓慎,因避孝宗赵眘讳改。庆元进士,开禧元年(1205)中博学宏词科。历江东转运副使,知泉州、潭州、福州,所至有政声。端平元年(1234)入为翰林学士,次年拜参知政事。于时政多所建言,奏疏不下数十万字,卒谥文忠。学宗朱熹,尝言“三纲五常,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曾修《大学衍义》,自谓此书可作《大学章句》之辅佐。庆元党禁后,程朱理学得以复盛,多出其力。著作有《真文忠公集》。
真德秀(1178—1235)南宋学者。字景元,后字景希,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庆元进士。任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历知泉州、隆兴、潭州。后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户部尚书、翰林学士,官至参知政事。与魏了翁齐名,有“西山鹤山”之称。当韩侂胄以“伪学”禁朱熹理学时,真氏“独讲习而服行之”(《宋元学案·西山真氏学案》)。为嘉定后继承朱熹之学的代表人物。哲学思想以“朱学”为宗,杂有“陆学”。认为“德行谓得之于天者,仁义礼智信也”(《西山文集·问答》),但又说“凡天下至微之物皆有个心,发生皆从此出”,“人心之大”与“天地同量也”,“仁者心生理”。在修养方法上,主张以朱熹的“居敬穷理”为本,强调“穷理”与“养心”的结合,指出“知穷理而不知存心,则思虑纷扰”,“知存心而不务穷理”,“如禅家之空寂”,“二者交进,则心无不正而理无不通”(同上)。在理气上强调理不离气,但又承认仁义礼智之理,先于事物而存在,是“天与”之实理。提倡体用不离,学以致用。有《西山文集》、《读书记》、《四方集论》、《文章正宗》、《大学衍义》等。
真德秀(1178—1235)宋理学家、诗文家。字景元,后更为希元,号西山,世称西山先生。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开禧元年(1205)中博学宏词科。召试学士院,改秘书省正字,历官校书郎、起居舍人。史弥远当政,力请外任,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在广德、太平赈灾;历知泉州、隆兴府、潭州、福州,所至有政声。理宗朝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立朝多所建言,奏疏多达数十万字,尤极言庆元党禁之非,倡正心诚意之学,学宗朱熹。为复兴理学,慨然以斯文自任,讲学著述不辍,作《大学衍义》、《四书集编》,发明朱熹之说。理学之再盛,多出其力。编诗文总集《文章正宗》二十卷,录《左传》以下至唐末之作品,顾炎武谓其“所选诗,一扫千古之陋,归之正旨;然病其以理为宗,不得诗人之趣”(《日知录》)。《续集》二十卷录北宋之文。著有《西山真文忠公文集》。生平事迹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八《真文忠公行状》、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卷六九《真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三七、《宋元学案》卷八一。

真德秀  1178-1235

南宋大臣、学者。字景元,后改为希元,人称西山先生。宋建州浦城(今福建安道)人。庆元五年(1199)登进士第,授南剑州判官。入闽帅幕,召为太学正。嘉定元年(1208)迁博士,入对,言金有必亡之势,反对朝庭苟且偷安,召试学士院,历官至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史弥远专权,他耻与为伍,自请外任,为秘阁修馔、江东转运副使。至江东,遇旱蝗之灾,开仓振救饥民,罢劾贪官污吏,政誉日闻。以右文殿修撰为泉州知州。嘉定十五年(1222),以宝谟阁待制、湖南安抚使知潭州。理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擢礼部侍郎、直学士院,因其不避权要,屡进直言,为史弥远所忌惮,被劾落职罢祠。绍定五年(1232),复起为常州知州,福州知州,均有政绩。端平元年(1234)召为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知制诰,次年,拜参知政事,于时政多所论建。年五十七而卒,谥“文忠”真德秀为南宋著名学者,是嘉定后继承朱熹之学的代表人物,与魏了翁齐名,有“西山鹤山”之称。其哲学思想以朱学为宗,杂有陆学。著作有《西山文集》、《读书记》、《四方集论》、《文章正宗》、《大学衍义》。今有《真文忠公集》。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