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相、将军
释义

相、将军 

相为官僚机构的“百官之长”(《荀子·王霸》),称之为相邦或相国,又称丞相,亦统称为宰相。原来“相”是诸侯朝聘宴享对辅导行礼的官;“宰”乃是卿大夫的家臣,家宰总管一家的政务,邑宰掌管一邑的政务。然而到了春秋之时,某些国家已有总领百官的冢宰、太宰或宰相。例如齐国在景公时已经设有左右相。但是,这些总宰或太宰或相,例如齐国在景公时已经没有左右相,但是,这些总宰或宰或相,仍是某些强大的卿大夫世袭的官职。到了春秋末年,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权,相便成了封建官僚机构的首脑。

将军原来是春秋时代晋卿的称号,因为春秋时代,卿大夫不仅有统治的权力,而且有宗族和私属的军队亲自统帅着。到了战国之时,由于统治范围的扩大,官僚机构的复杂,更由于常备兵的建立和征兵制度的推行,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改变,在官僚机构中不得不文武分家,终于产生了文官的首长相,和武官的首长将。例如魏国,魏文侯时,先后以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而另设乐羊、吴起、翟角为将。秦国设相位较晚。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由左庶长晋升为大良造,而大良造就是当时最高的官职。直到公元前328年(秦惠王十一年),张仪做宰相时,始设立相位。

战国时代,只有楚国始终未设立相位,仍沿袭春秋时代的官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楚悼惠王时任用吴起变法,而吴起的职务便是令尹。楚国在战国时代,也没有设置将军,只有柱国或上柱国,其地位仅次于令尹。

战国时代,各大诸侯国先后形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出现了以相、将为首的官僚机构,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是一种进步。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便是沿袭战国时代的制度的。秦汉时代的中央集权组织,在皇帝之下设有三公;三公是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不仅仅丞相的官制是沿袭战国时代的,就是太尉和御史大夫,也还是从战国时代的官制发展而来的。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