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白虎观会议
释义

白虎观会议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群儒奉命会集于白虎观,详讨经义。朝廷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汉章帝称制临决,制成定论,称《白虎议奏》 (后亡佚)。又命史臣班固汇集讨论结果,编撰成《白虎通义》 (又称《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的学说,用今文经派的论点解释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白虎观会议的举行和《白虎通义》的编撰,使儒学独尊地位最后确定下来。
白虎观会议东汉讲议五经异同的会议。建初四年(79)十一月,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官吏、经师、儒生数十人,集会数月,“讲议五经异同”(《后汉书·章帝纪》)。有魏应、淳于恭、贾逵、丁鸿、李育、楼望、成封、桓郁等人参加,由杨终、班固记录整理。这是继西汉宣帝主持石渠阁经学讨论以来又一次有影响的集会。旨在重整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以皇帝之权威,用法典形式,制定有关经学的标准疏释,以巩固儒学的一尊地位。会上群臣论经之《白虎议奏》由班固整理撰写成通论五经的《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
白虎观会议东汉时期经学的一次重要会议。因在北宫白虎观举行,故称。汉章帝于建初四年(79)诏集。主要是讲论《五经》同异,统一经说。参加者有丁鸿、桓郁、刘羡、鲁恭、班固、李育、贾逵、魏应、杨终等。由五官中郎将魏应提问,诸儒分别回答,侍中淳于恭平奏其议,由章帝刘炟称制临决。这次会议同前汉的石渠阁会议性质相同,但规模更大,时间更长。会议内容编辑成两部书:(1)《白虎奏议》,为白虎观会议提问和发言的原始记录,按《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分别整理而成,凡百余篇,魏晋以后即已亡佚。(2)《白虎通义》,由班固将白虎观会议的结论分类编撰而成,今存四十三篇,它贯通群经大义,是皇帝钦定的经学教科书。会议以今文经学为主,也吸收了古文经学家贾逵参加。《白虎通义》引用《周官》(为古文经学大宗)七次,反映了会议已开兼宗今古文经学之端;它大量引用谶纬,标志着东汉经学与神学的进一步结合,同时也预伏着今文经学的没落和古文经学的兴起;它兼采古文经说,为汉末郑玄会通今古文开辟了道路。

白虎观会议 

东汉章帝归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东汉初年,在经学中,今文、古文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不一,章句岐异。同时,光武帝于中元元年(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79),依议郎杨终奏议,效法西汉石渠阁会议,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人。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临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乃罢。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写成《白虎通德论》,又名《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它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作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这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