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王肃 |
释义 | 王肃①(195—256)三国魏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字子雍。司马昭妻父。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229),拜散骑常侍。后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曾上疏明帝“务畜积而息疲民”,“省徭役而勤稼穑”。正始元年(240),出为广平太守,旋入为侍中,迁太常,恶曹爽任用何晏等人。通群经,喜贾逵、马融之学,不好郑玄之学,并创立“王学”与“郑学”相对。其注经亦不分今文、古文,综合各家经义,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作解,并撰定父朗所注《易传》,皆列于学官。他笃信儒家名教,但亦受道家影响。以“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为“人道”之“政”,为政之要在顺应“天道”,“无为而物成”(《孔子家语·大婚解》),宣传“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为人生“乐”事。著有《圣证论》、《孔子家语》等。②(464—501)北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字恭懿。涉猎经史。初仕齐,为著作郎。永明十一年(493),因父奂为南朝齐武帝萧赜所杀,遂奔北魏。得孝文帝器重,受委改革旧俗,定朝仪国典,制官品百司,综合南北二系统之礼仪制度。后受遗诏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封昌国县开国侯。寻为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 王肃(195—256)三国魏经学家。字子雍。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历官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侍中、河南尹、太常等。博通经籍,善贾逵、马融之学,与郑玄学派对立,世称“王学”。曾遍注群经,不分今文、古文,对各家经义加以综合。所注《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及其父王朗所作《易传》,在晋代皆列于学官。各书均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其辑本。另今存伪造《孔子家语》及解。 王肃(195—256)三国魏经学家。字子雍。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王朗子。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229),拜散骑常侍。正始元年(240)出为广平太守,旋为侍中。后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卒赠卫将军,谥曰景侯。善贾逵、马融之学。尝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作注。原有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三十五篇。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一三。 王肃(464—501)北魏文学家。字恭懿。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南朝齐,为秘书丞。后奔北魏,累迁尚书令,官至散骑常侍、扬州刺史。《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二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生平事迹见《魏书》卷六三、《北史》卷四二。 王肃 464—501北魏大臣。字恭懿,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名门望族,南齐尚书左仆射王奂子。少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南齐武帝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因遇家祸,逃奔北魏,甚受孝文帝礼遇,拜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奉诏募兵伐齐义阳(今河南信阳一带),降敌一万多人,因功为都督豫、东豫、东郢三州诸军事、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为政有声誉。孝文帝遗诏王肃为尚书令。齐将裴叔业以寿春(今安徽寿县)降魏,宣武帝拜王肃为都督江西诸军事、车骑将军,与彭城王元勰率兵十万赴援,击败齐将萧懿军队,生擒齐将李叔献,因功进位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昌国县开国侯。不久,又为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王肃长期统兵御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咸得其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魏书·王肃传》)。景明二年(501),卒于寿春,年三十八,赠侍中、司空公,谥曰宣简。 王肃 195—256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人。三国时魏著名经学家。王朗之子,司马昭岳父。黄初中(220—226),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229),升任散骑常侍,后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正始元年(240),出为广平太守。不久又入朝为侍中,转任河南尹。 正元二年(255),魏镇东将军毋丘俭等起兵讨伐司马师,王肃出谋划策,助司马师击败毋、丘俭军,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 甘露元年(256),王肃死,他的门生披麻带孝来吊唁的有百余人。王肃被追赠卫将军,谥景侯。 王肃注群经,不分今文、古文,对各家之说有所综合。他精通贾逵、马融之学,反对郑玄学派,世称“王学”。曾注《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并撰定其父王郎所作《易传》,都列于学官。各书均佚,清马国翰有辑本。 王肃又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礼记》、《大戴礼》等书,伪造《孔子家语》十卷,作为所撰《圣证论》的依据。他善为奏章,以《请省徭平刑疏》较著名(见《三国志·魏书、王肃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五卷,已佚。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