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乡兵
释义

乡兵 

我国封建时代地方之民兵。其名称因时因地而异。一般为边战守,边耕种,不脱离生产。主要用于镇压人民反抗和抵御别族压迫骚扰。多由当地地主豪绅直接掌握。宋承五代之制,建立乡兵,有弓箭手、士丁、弩手等多种名目。其成员由当地在籍之壮丁中选拔。平时生产,农闲时定期教阅。一般用于维持当地封建统治秩序。边州乡兵有的出自招募,于边地垦荒纳租,守护边土。乡兵多徒具形式,缺乏战斗力。但北宋河北、陕西等地乡兵以及南宋各地乡兵,在抗击外族统治者骚扰掳掠中,却曾起过相当作用。
乡兵①乡间民兵武装。北魏末年,地方豪强纷纷建立乡兵,以私兵、部曲为骨干,包括宗族、乡党、宾客等。西魏、北周建立府兵制,大量吸收地方武装,由大都督或仪同率领,使乡兵转化为正规军。隋初,北齐旧境及与陈接壤处,地方豪强多拥有乡兵。文帝招引豪强,授以官职,渐纳入府兵系统。唐中后期地方上又出现乡兵,乃土豪武装,常为当地官府收编利用。《北梦琐言》卷四:“土豪赵师儒率乡兵数千,凭高立寨,刑讼生杀,得以自专,本道署以军职。”五代亦然。宋承五代之制,建乡兵,其成员选自户籍,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一般是几名壮丁中选拔一名充当,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定期教阅,教阅时发给钱粮。有些边州乡兵出自招募,在边地垦荒纳租,守护边土。乡兵或沿用禁兵指挥、都等编制,或按*保甲法组成,或几种编制互相参用。多数乡兵徒具形式。少数边州乡兵,却有相当战斗力,甚至超过正规军。清代也称乡勇,为官方或地主豪绅临时招募的地方武装。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道光末年以后迅速发展。有事募集,事平则散,驻守本乡,亦随营作战。各直省乡兵名称不一,有屯练、民壮、乡团、猎户、渔团、沙民等。②明代因某地军情需要而招募的当地士卒。有隶于军籍者,如浙兵、川兵、辽兵等。不隶于军籍者,所在多有,如毛葫芦兵、矿兵、盐壮、杂蛮蜑、僧兵、土司兵等名目。

乡兵 

明代兵种之一。是根据各地情况而招募的地方士兵,多为农民,许以事平归农。它们经训练,往往成为精兵。世宗嘉靖时,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朝议练乡兵御敌。台州(治所在临海,辖今浙江临海、黄岩、温岭、天台、宁海、象山等县地)知府谭纶练千人,立束伍法,不久,即成精锐。戚继光因浙江金华、义乌人俗称慓悍,召募浙兵三千,教以击刺法,长短兵器交互使用,由是特精。后用以抗倭及守蓟门。福建漳州、泉州兵习镖牌,水战为最。河南嵩溪诸县称毛葫芦兵,擅走山,习短兵。

乡兵 

兵制之一。乡兵,即地方民兵。各地区,各时期的名号不一,如河北有忠顺、强人,陕西有保毅、砦户,川峡有土丁、壮丁。神宗时,在行保甲法的地区内比较统一。乡兵来源,一是“选自户籍”,有征兵性质。二是“土民应募”,为募兵制。乡兵,一般不脱离生产,农闲训练,称为教阅。主要任务为防守,因而一般不离本地。乡兵有按禁、厢兵法,以指挥、都为编制;也有按保甲法,分保、队两级。乡兵的战斗力,因地因时而异。有老弱不习武艺者,也有骁勇超过正规军者。乡兵一般无廪给,教阅时发放钱粮;籍丁之家,减免赋役和科配;或耕垦公田,纳租免役;亦有待遇如正规军者,由于乡兵来源本自不同。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7: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