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泰州学派 |
释义 | 泰州学派明王艮开创之学派。因艮籍泰州,故名。代表人物还有王栋、何心隐、李贽等。王艮为王守仁弟子。重视平民教育,主张学不别老幼贵贱贤愚,故其学者多奔走四方。传授对象有灶丁(盐业生产者)、樵夫、陶匠、农民、商人以及士大夫等。提倡“百姓日用之道”与“尊身立本”之学,兼容佛、老以及民间宗教。主张以经传“印证吾心”,怀疑经传“何足用”。重视功利,反对道学禁欲主义。其后学李贽进而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背离正宗儒学之“异端”。黄宗羲称其学派中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非复名教所能羁络”,“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 泰州学派明以王艮为代表的学派。因以王艮家乡泰州(今属江苏)为讲学活动基地,故名。主要人物有王栋(一庵)、林春(子仁)、徐樾(波石)等;徐樾弟子赵贞吉(大洲)、颜钧(山农);颜钧弟子何心隐(梁汝元)、罗汝芳(近溪)等。主张“百姓日用即道”(《明儒学案·泰州学案》),要求从日常生活中贯彻封建伦理道德。宣传“明哲保身”、“安身立本”。强调“欲齐治平,在于安身”,“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同上)。认为“致良知”即“复初”,“知不善之动而复之,乃所谓致良知以复其初也。”(王艮《心斋语录》)王艮为灶丁,门人多为樵夫、陶匠、田夫等社会下层人物,如朱恕、韩乐吾、夏廷芳等。善于以通俗易懂的诗歌,在民间传播“安天立命”、“安贫乐道”等思想。门人中亦有封建官吏、士大夫等社会上层人物,如徐樾等。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王栋以“意”为“心”之主宰,“自心虚灵之中,确然有主者名之曰意”。认为必须在心中邪念未萌之际施以“慎独”或“诚意”的工夫以防患于未然,有唯意志论倾向。颜钧主张人性天然善良,“性如明珠,原无尘染”,“平是只是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何心隐则称:“凡有血气之类莫不亲”,“凡有血气之类莫不尊”(《爨桐集·仁义》)。含有人与人互相平等、尊重的思想因素。罗汝芳强调“赤子之心”最为纯洁,仁爱即出于此,“赤子出胎,最初啼叫一声,想其叫时只是爱恋母亲怀抱,却指著这个爱根而只为仁”(《近溪语录》)。倡导自然人性论,认为“人无贵贱贤愚,皆以形色天性而为日用”(同上)。视人的欲望是自然要求。徐樾认为“往古来今,上天下地,统名曰道,是道在人,统名曰心”(《波石语录》)。该派在明中、晚期有一定影响。 泰州学派以明王艮为代表的哲学派别。因王艮为泰州(今属江苏)人,故名。王艮虽曾师承王守仁学说,但没有被“王学”所束缚,对其积极因素有所发展,成为“王学”的“左派”。王艮一反正宗儒学所鼓吹的“圣人之道”,认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明儒心斋先生遗集》卷一)他以是否适应“百姓日用”作为衡量是否符合“圣人之道”的尺度,提倡做学问要解决人民生计问题,这体现王艮的民本主义思想。王艮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有所批判,他从“天地万物一体”论出发,认为人欲就是“天理”,肯定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维护人的独立人格。在政治上,他不满当时的横征暴敛,酷虐刑罚,主张仁政;在经济上,也提出了“务本而节用”的主张,但他把“仁政”寄希望于统治者的恩赐,又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出他作为小私有阶层政治上的软弱性。继承王艮思想的学者有王栋、王襞、林春、徐樾、李贽等。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对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近代的改良思想,都有积极的影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