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乐舞
释义

乐舞 

音乐、舞蹈、杂技,唐代统称为“乐”。唐朝统治者很重视“乐”,在政治上用“乐”来“表兴亡之盛烈”“因乐以著教”;在生活上满足享受娱乐的需求。唐设太乐署、鼓吹署和教坊,专门负责训练和司乐事宜。唐代极盛时期,乐人,音声人数有数万人之多。供统治者祭祀礼用的有“大唐雅乐”,它是由贞观初祖孝孙在隋朝乐律基础上“斟酌南北,考以古音”制定的,比较呆板;供宴飨盛会用的“讌乐”,其内容丰富多采,它包括属于“华夏正声”的“清乐”,民间流行的“俗乐”,来自边境各族的“胡乐”,乐工创作的“讌乐”。唐太宗时把九部乐扩充为十部乐,即:讌乐伎、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宗以后,又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各乐的发展已融为一体,不再以各族命名。坐部伎有六部乐,立部伎有八部乐。唐代宫庭演奏的乐曲,分为“大曲”、“小曲”和“杂曲”。“大曲”是唐代音乐的主要成就,显示了歌舞音乐的高度发展。“大曲”的代表作有《秦王破阵乐》、《六么》、《伊州》、《凉州》等。大曲是盛大的乐曲,段落较长。《秦王破阵乐》有五十二段,可见曲式结构和节奏变化之复杂。大曲的乐队有数十种乐器相互配合,注重高低音乐器在音色和音量上的对比平衡关系。随着音乐的发展,唐初已出现乐谱。宋人说:“唐人燕乐半字谱”(陈旸:《乐书》卷一一九)敦煌发现的唐代字谱——曲谱,已具有宋代工尺谱的雏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乐谱。

歌舞在唐代后期发展很快。唐宫庭演出的有几十种舞蹈,大多来自少数民族,也有乐工的创作。敦煌已发现唐代舞谱。为纪功颂德制作的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是唐初著名的“三大舞”。七德舞、上元舞,表演时有一百多人,规模很大;九功舞是用“童儿”作舞,节奏安徐。唐玄宗时制作的“霓裳羽林舞”,集唐代音乐歌舞之大成,最负盛名,所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当时名气很大的舞蹈家公孙大娘是宫庭艺人。开元二年(714),唐玄宗设教坊于宫庭,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子弟作乐。公孙大娘善邻里曲,以舞两河剑器浑脱舞著名,其子弟十二娘以舞剑器知名。杜甫有诗专记其事,说:“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