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武举 |
释义 | 武举科举制中的武科。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春正月,初设武举。武举以七等阅其人;一为射长垛,试射长垛三十发不出第三院为入选,入中院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二为骑射,发而并中为上,或中或不中为次上,总不中为次。三为马枪,三板四板为上,二板为次上,一板及不中为次。四为步射,射草人中者为次上,虽中而不法,虽发而不中为次。五为材貌,以身长六尺以上者为上,以下为次。六为言语,有神采堪统领者为次上,无者为次。七为举重,率以五次以上为第。七项皆试,取其高第。以后逐渐发展成与一般文士考试相对称的体系,从童生、生员到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称均相同,只加“武”字以别之。清代武生员考试亦归学政主持,武举人以上则由督抚或特派大臣为考官。考科为内外二场。外场考武功,内场仍考文辞,但后来逐渐置而不考。中武举者任命为军事官员。 武举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天圣八年(1030)仁宗亲试武举,先阅其骑射,后试其答策,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其后废置不常。神宗时定制,三年一试。武举省试,始试孙、吴、六韬兵书大义与时务边防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殿试试武艺及策。熙宁八年(1075),改为武举与文举进士同时锁试于贡院,免试六韬。武举中试,任以官职。策、武艺俱优为右班殿直,武艺次优为三班奉职,又次借职,末等三班差使;策入平等而武艺优者除奉职,次优借职,又次三班差使;武艺末等者三班差使。崇宁间罢科举,武士经奏举者,年终集京师,免试补外舍生,赴次年公试。其入武学者,依三舍法。南宋恢复武举。发解、省试两场考策义,全用文进士例。乾道二年(1166)殿试,榜首赐武举及第,余并赐武举出身。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