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武举
释义

武举 

科举制中的武科。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春正月,初设武举。武举以七等阅其人;一为射长垛,试射长垛三十发不出第三院为入选,入中院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二为骑射,发而并中为上,或中或不中为次上,总不中为次。三为马枪,三板四板为上,二板为次上,一板及不中为次。四为步射,射草人中者为次上,虽中而不法,虽发而不中为次。五为材貌,以身长六尺以上者为上,以下为次。六为言语,有神采堪统领者为次上,无者为次。七为举重,率以五次以上为第。七项皆试,取其高第。以后逐渐发展成与一般文士考试相对称的体系,从童生、生员到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称均相同,只加“武”字以别之。清代武生员考试亦归学政主持,武举人以上则由督抚或特派大臣为考官。考科为内外二场。外场考武功,内场仍考文辞,但后来逐渐置而不考。中武举者任命为军事官员。
武举①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专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置的科目。相对于文科而言,又称为“武科”。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应试者称武举人,于每年十月由州府举选送至京师,十一月于尚书兵部进行考试,内容为长垛、骑射、步射、马枪、翘关(举重)、言语、材貌等。考试合格者,或送吏部参加铨选,或授予散官。德宗时曾一度停废,宪宗元和三年(808)复置。五代时,皆以军卒为将,故武举久废。宋承唐制,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置,又称“右科”。皇祐元年(1049)罢,治平元年(1064)复置,迄宋末不改。三班使臣、诸色选人不曾犯赃及私罪情轻者,许于兵部投状应试;无官人由朝廷命官保荐,亦可应试。考试分比试、解试、省试、殿试四级,一般先试弓马,再试策及《孙》、《吴》等兵书的墨义(熙宁后改为大义)。殿试合格者,分别赐“武举及第”、“武举出身”。其授官,北宋时,武艺和策皆优者授右班殿直,其余以次授三班奉职、三班借职、三班差使等。南宋时,武举之法渐与进士科相仿。其殿试第一人赐武举及第,授保义郎(即北宋的右班殿直);余并赐武举出身,授承节郎(即三班奉职)、承信郎(即三班借职)等。金代亦置,分府试、省试、程试三级。以射贴弓、远射、射鹿弓、《孙》《吴》书为考试内容。原分三等就试,后改为试中以三等为次。中选者授以武职。元废。明承唐宋旧制,于天顺八年(1464)设,武臣子弟于各直省应试。成化十四年(1478)定,武科乡、会试例,均仿文科。弘治六年(1493)定,武举六岁一行;十七年,改三年一试。崇祯四年(1631)始行武举殿试。清沿明制,乡、会、殿试均同文科之例。其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亦与文科同,仅加“武”字以示区别。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参见“武解试”、“武乡试”、“武省试”、“武会试”、“武殿试”。②武举人之简称。

武举 

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天圣八年(1030)仁宗亲试武举,先阅其骑射,后试其答策,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其后废置不常。神宗时定制,三年一试。武举省试,始试孙、吴、六韬兵书大义与时务边防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殿试试武艺及策。熙宁八年(1075),改为武举与文举进士同时锁试于贡院,免试六韬。武举中试,任以官职。策、武艺俱优为右班殿直,武艺次优为三班奉职,又次借职,末等三班差使;策入平等而武艺优者除奉职,次优借职,又次三班差使;武艺末等者三班差使。崇宁间罢科举,武士经奏举者,年终集京师,免试补外舍生,赴次年公试。其入武学者,依三舍法。南宋恢复武举。发解、省试两场考策义,全用文进士例。乾道二年(1166)殿试,榜首赐武举及第,余并赐武举出身。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