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李密 |
释义 | ![]() ![]() 李密(224—287)西晋文学家。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父早死,母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少师事谯周,以文学见称。仕蜀汉,为尚书郎、大将军姜维主簿、太子洗马。曾奉命出使东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亡,晋武帝多次征召,以祖母年迈多病,无人奉养,不就。祖母死后,始为太子洗马。后任尚书郎、温县令、大中正、汉中太守。因赋诗抒愤,得罪武帝而被免官。其文以《陈情表》著名。原有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三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生平事迹见《晋书》卷八八。 李密 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丧父,母何氏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长大。拜谯周为师,学习刻苦,才学通博,善辩,在蜀国任郎官时,数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誉。蜀亡,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诏令累下,郡县逼迫,密不肯就职,乃以老祖母多病无人照料为由,上《陈情表》固辞。表文言辞感人,称自己从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靠祖母的养育,“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朝廷征自己为东宫官员,自己并非无故相辞,只是虑及祖母刘氏已96岁,“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自己不能不在她身边侍奉,以终养她的天年。武帝览表,深为感慨,准其不赴任。刘氏死后,李密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出任温县令,以清慎善治,转升汉中太守。因赋诗触怒武帝,被免官。卒于家。 李密 582—618隋末农民起义瓦岗军首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宽,为隋上柱国,封蒲山郡公。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尤好兵书。养客礼贤,无所爱吝。与杨玄感交甚厚,大业九年(613),杨玄感起兵黎阳反隋,密参与其中,其建议多不被采纳。失败后被捕,押送邯郸途中,穿墙而遁,辗转逃亡。大业十二年(616),投奔瓦岗军,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起义军,献计击杀隋大将张湏陀。从此得到翟让信任,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次年袭兴洛仓(今河南巩县境),发粟赈济穷乏,士众大增。于是翟让推他为主,称魏公,年号永平。继而袭取回洛,黎阳等仓,移檄郡县,列举炀帝十大罪状,中原一带起义军及隋地方官吏,纷纷降附,成为推翻隋朝统治的主力军。后大量起用隋朝投降官僚,用阴谋手段杀害翟让,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永平二年(618),东击宇文化及时,又遣人朝隋越王侗,接受官爵封号。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九月,因麻痹轻敌,为王世充击败,部众散降,他率残部投唐,不久又叛逃东走,至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南),为唐军截杀。
李密 582—618隋末瓦岗起义军首领。上柱国,蒲山郡公李宽之子。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策略。被任为隋炀帝宿卫,因不得信任而告病去职。于是励志读书,他把书挂在牛角上,边行边读。杨素见了非常敬重他,命儿子玄感与他倾心相交。大业九年(613),参与杨玄感部起兵反隋于黎阳,因玄感不用其策而失败,他被捕,押送至邯郸,中途穿墙而逃脱。十二年(616)投奔瓦岗起义军,献计翟让,袭取荥阳大海寺,伏歼隋大将张须陀部,深得起义军领袖翟让的信任,后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次年攻克兴洛仓开仓散粮,赈济穷乏,百姓欢呼。接着又歼灭隋将刘长恭部,拥兵有十万之众,后翟让推他为主,在巩(今河南巩县)南设坛继位,称魏公。改元永平。继又袭取回洛、黎阳等仓,发布檄文,列举隋炀帝十大罪状。击溃隋将王世充所率的东都兵,进据金墉城。又以精兵相继攻下河南大部郡县,李文相、郝孝德、赵君德等起义军领袖纷纷附降,成为推翻隋朝统治的主力军。不久,他诱杀翟让,并大量起用隋朝降官降将。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破坏作用。永平二年(618),率军东击宇文化及,为避免两面作战,向越王杨侗称臣,受其封爵。在同王世充交战中,因麻痹轻敌,大败,率残部投降唐朝。不久唐高祖命他领兵到黎阳招集旧部,因念待遇不厚,乘机出关反唐,至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南),被唐军截击杀死。因其素得人心,死后哭者甚多。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