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张骞通西域 |
释义 | 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对西域诸国所采取的大规模外交行动。汉武帝即位后,准备反击匈奴。听说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便募使出使大月氏,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张骞应募,于建元三年(前138年)率众一百余人向西域进发,出使大月氏。大月氏原居于敦煌、祁连之间,文、景时期,为匈奴所破,迁国于妫水(今阿姆河)流域。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约大月氏与汉东西两面夹击匈奴,并可回归河西旧地。张骞在路上为匈奴所掳,匈奴以女嫁张骞,迫使他变节投降。张骞忠贞不屈,在匈奴十余年,后乘机西逃,经大宛、康居,到大月氏。大月氏因新地肥饶,生活安定;又与汉相距太远,不愿共击匈奴,再回旧地。一年后,张骞沿南山(今昆仑山)东归,又为匈奴扣留。第二年(前126年,元朔三年),张骞逃回长安。张骞出使西域十三年,历尽千辛万苦,同行者一百余人,回来时,只剩了他与匈奴侍从堂邑父两人,匈奴妻也跟着到了长安,元朔六年受封为博望族。张骞到过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又了解到旁边还有五、六个大国。他把这些国家的地形、物产、风俗情况,介绍到国内,扩大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世界视野,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司马迁把张骞此行称为“凿空”。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约乌孙共击匈奴,并可回到河西旧地。乌孙原居于敦煌、祁连之间,与大月氏为邻。西汉初,为大月氏所破,西徙伊列水(今伊犁河)流域建国,人口约六十三万。与张骞同行的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共三百余人。张骞至乌孙,乌孙王因乌孙地近匈奴,受匈奴的威胁严重,不敢与汉联合。张骞没有得到结果,乌孙派使者数十人陪他回长安,赠给汉武帝良马数十匹。张骞的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郎)、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后来亦由各国使臣陪同,相继回到长安。从此以后,汉与西域的交通频繁起来,天山南北地区与内地联为一体,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