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张籍 |
释义 | 张籍(约768—约830)唐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寓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字文昌。贞元进士。累任太常寺太祝、国子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主客郎中、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世称张水部,又称张司业。官职低微,早年受韩愈知遇,晚年又与王建齐名。居官多年未改寒士生活。患眼疾,因被孟郊嘲为穿瞎张太祝。工乐府诗,善将复杂社会现象压缩、凝炼于简短篇幅之中。勇于暴露现实,也有描写封建制度压迫下妇女悲惨处境之作。乐府诗与王建之作并称张王乐府,亦受白居易称赞。代表作有《野老歌》、《征妇怨》、《凉州词》等。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司业集》。 张籍(约766—约830)唐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一说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贞元初与王建同求学于邢州鹊山。十三年(797),游汴州,与韩愈相识,得其荐送,入京应举。十五年,登进士第。元和初,调补太常寺太祝,十年不调,病眼几失明。十一年(816),转国子助教。十五年,为秘书郎。以韩愈荐,为国子博士。长庆二年(822),除水部员外郎。历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姚合、贾岛等交游唱和,后进诗人朱庆馀、项斯等亦得其推挽。诗擅乐府,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姚合赞其“绝妙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赠张籍太祝》)。其诗多反映社会人生之作,于下层人民疾苦尤为关怀。长于“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然其质实平易,实自千锤百炼中来。故宋王安石云:“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宋周紫芝亦谓唐人乐府诗“当以张文昌为第一”(《竹坡诗话》)。乐府《江南曲》、《江村行》、《筑城词》、《贾客乐》、《野老歌》,近体《蓟北旅思》、《秋思》等为其代表作。今有《张司业集》(又名《张文昌文集》)行世。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七六、《唐诗纪事》卷三四、《唐才子传》卷五。卞孝萱有《张籍简谱》。 张籍 约768—约830唐朝著名诗人。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少时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799)进士。为太常寺太祝,十年未得升迁。后经韩愈推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太和二年(828),为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因出身贫寒,官职低微,对下层社会感触颇深,他的诗歌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黑暗,充满现实主义精神。其诗作以乐府诗著称,今存20余首,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作家。白居易称赞他的乐府诗是“举世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野老歌》、《山头鹿》、《筑城词》揭露了横征暴敛和繁重徭役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估客乐》揭示了贫富悬殊的尖锐矛盾。《征妇怨》、《离妇》等,则表现出对妇女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征西将》、《陇头行》等,唱出了抗击吐蕃入侵、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心声。他的诗看似平易寻常,稍加品味倍感凝炼奇崛。他的散文仅存有《与韩愈书》二篇,收录于《文苑英华》。有《张司业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