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左传 |
释义 |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亦称《左氏春秋》。配合《春秋》的编年体史书。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班固皆认为是鲁人左丘明所作;近人则以为非一人一时之作,于战国初编定成书。《春秋》仅是简括的大事记,《左传》则详写其本末,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同为《春秋》三传之一。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并附记灭智伯之事(前454)。虽按鲁国国君顺序记事,所叙却包括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书中表现的主要是民本思想和爱国精神,也有颂扬统治者勤于政事,鞭挞荒淫昏庸,还有礼仪、天道、鬼神、卜筮等事,不乏科技史、军事史的价值。其文学成就表现在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重点突出,有条不紊;尤善写战事,不仅注意战争场面的描写,且能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通过个性化语言和典型细节,刻画一系列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善用比喻说理;行文辞令曲而达,婉而有致。其直书无隐的精神,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诸多文学成就对汉代以来的散文创作有深远影响。另外还包含丰富的文论观点,如“赋诗言志”和“观志”“观风”说等。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周乐,强调审乐观诗可以知政,提倡“思而不贰,怨而不言”,“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哀而不愁,乐而不荒”(《襄公二十九年》)的中和之美;穆叔“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三不朽说(《襄公二十四年》)都是影响极大的文艺思想。至于分见于书中各处的论文谈艺,如孔子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襄公二十五年》)等也很有价值。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注本(有《四部丛刊》本),后与唐孔颖达讲疏、陆德明音义合为注疏本,收入《十三经注疏》(有《四部备要》本)。另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据《四部丛刊》本影印宋刻本《春秋经传集解》标点本,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杨伯峻有《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左传书名。亦称《左氏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春秋》三传之一。传为春秋末鲁太史左丘明所作,近人多认为完成于战国前期。按《春秋》编年体记述春秋史事,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并叙及鲁悼公四年(前464)之事。以记事为主,同时集录许多春秋以前的史事和传说,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汉代贾谊、尹咸、刘歆、郑众、贾逵、服虔、许惠卿等各为之训诂注释,当时系与《春秋》经别行。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与经文合在一起。唐孔颖达作《春秋左传正义》,后列入《十三经注疏》。历代有关著作很多,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胜于孔疏,惜未完成。近人杨伯峻有《春秋左传注》。日本学者竹添光鸿亦作《左氏会笺》。关于本书的作者和时代,众说纷纭,现尚无定论。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