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崔浩 |
释义 | 崔浩(381—450)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伯渊。崔宏子。博览经史。初为直郎。天兴中,转著作郎。明元帝初,迁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参议军国大谋。太武帝始光中,进爵东郡公,拜太常卿。时议伐夏、北凉、柔然,事皆如其所料。神纑四年(431),迁司徒。举凡朝廷礼仪、军国书诏,无不关掌。先师事天师道士寇谦之,并荐之于帝,帝遂崇奉道教。及帝令其监秘书事,综理史职,乃集诸历家,别为《魏历》。太平真君七年(446),随帝出讨盖吴,至长安,见佛寺多藏兵器,乃以沙门与盖吴通谋为辞,请悉诛天下沙门。帝遂诏令灭佛。十一年,修《国记》成,立石于郊。鲜卑贵族忿其先世事列于衢路,相与谮于帝,以为暴扬国恶,遂遭诛,并夷五族。 崔浩(381—450)北魏政治家。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太宗初拜博士祭酒,累官至司徒。工书,长天文历算,制定五寅元历。支持寇谦之“清整道教”,荐寇于北魏太武帝,策动帝亲受法箓,助道抑佛。 崔浩 ?—450北魏大臣。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出身关东著名士族,崔宏子,少好文学,博览经史,信天师道,通阴阳术数,曾注释五经,制定《五寅元历》。道武帝时,为著作郎。明元帝即位后,拜为博士祭酒。泰常三年(418),袭爵白马公,主管朝庭礼仪、军国书记,拜相州刺史,加左光禄大夫。太武帝即位后,进爵东郡公,拜太常卿,力主攻夏,协助太武帝大败赫连昌,又主张袭击柔然,大获全胜,深受太武帝宠爱,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劝太武帝西击赫连定,灭亡夏国。因功升为司徒,参与军国机密。崔浩代表汉族大地主的利益,坚持恢复汉人士族特权地位,遭到鲜卑贵族的忌恨。神䴥二年(429),奉诏监修国史。崔浩直书国事,终于触怒鲜卑统治者,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十一月被杀。清河崔氏和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牵连夷族。《魏书·崔浩传》说他“性敏达,长于谋计”,“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勤勉辅主,而最终在汉士族与鲜卑贵族的斗争中身亡。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