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尚书台 |
释义 | 尚书台官署名,又称中台。尚书,始置于战国,称掌书。秦代尚书为少府属官,在殿中主发书,有令、丞、仆射。汉武帝设内朝官,以尚书掌文书章奏,地位渐重要。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分曹理事。尚书官卑位低,易于驱使,然权势日增,东汉时,光武帝刘秀为加强中央集权,政归台阁,尚书台遂成为中枢行政机构。首脑为尚书令,辅佐天子,出纳王命,批阅章奏,总纲纪,无所不统。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尚书六人,分管六曹政务:三公曹掌岁末考课诸州郡事务;吏曹掌选举祭祀;民曹掌修缮功作,盐池苑囿事(亦云主盗贼事);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盗贼、诉讼、断狱(亦云主刺史);客曹掌羌胡朝贺,法驾出则护驾。后来客曹分为南、北主客曹。尚书令、仆射、六曹尚书合称为八座。东汉尚书台虽仍属少府,但机构比秦、西汉扩大了数倍,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 ![]() 尚书台官署名。秦、西汉少府有尚书署,掌收发诏命章奏。东汉称尚书台,亦号中台、内台,仍设宫禁中,职权进一步扩大,名义上隶属少府,实则直属皇帝,是参与决策命令、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各级官府奏章皆呈送尚书台,由其拆阅、裁定、记录、转呈、代奏,并向皇帝提供建议,参议政事。皇帝有成命,由其拟诏出令,下达三公府,有时不经三公,径下九卿。主管官员对诏令有异议,有权驳议。官吏选举、任免、考课、弹劾、诛赏、刑狱,无所不总。上自中央九卿,下至州郡,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监督管理。虽置三公,形同虚设,权归台阁。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大臣如加“录尚书事”衔,始可参预国政,综理政务,成为真宰相。长官为尚书令,次官为尚书仆射,总领台事,参议朝政。左、右丞各一员,掌台内具体事务及监督诸曹。设尚书六员,分领三公、吏,二千石(后又分曹)、民、客(后分南北主客)、中都官诸曹,曹各置郎(侍郎、郎中)、令史。东汉末仆射分置左、右。和帝以后,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纳王命,与尚书台分权。魏、晋以后,改称尚书省。然魏、晋、南朝宋、齐往往台、省互称。参见“尚书”、“尚书省”。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