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书是在孟轲死后,由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记录他的言行而写成的,共七篇。另外有《外书》四篇,久已失传。汉代曾设有专门研究《孟子》的博士。在宋朝以前,《孟子》只列于诸子之林,从宋朝开始才被列入经书。
《孟子》宣扬的中心内容是仁政,主张统治阶级对人民要作出一定的让步,减轻人民一些负担,以防止犯上作乱。《孟子》一书中的民本思想也很突出,曾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大胆命题,这种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积极作用。《孟子》中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关于“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不过它们都是建立在主观空想上的,其目的也都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孟子》一书很有文采,就议论说理,分析辩驳的方面看,它已比《论语》前进了一步,从文学的角度看,《孟子》对后世的影响也超过了《论语》,著名的古文家如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等,都曾从《孟子》中得到益处。后世研究《孟子》的著作也不少,重要的有后汉赵岐注,宋代孙奭疏的《孟子注疏》。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还有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孟子正义》在解释名物制度方面十分精细,对先前的旧注有一定发展,学术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