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孙膑兵法》 |
释义 | 《孙膑兵法》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作战指导思想与原则。 ①发展了孙武的“道”,把“道”视为战争规律。孙膑认为懂得“道”,就是认识有关战争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包括天道、地理、民心、敌情和战阵等等(《八阵篇》)从中找出客观规律,从而预见战争的胜负。所以说:“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陈忌问垒篇》)。他还认为取胜有五个条件,“知道”是其中的主要条件。他说:“恒胜有五:得主专制(将帅有指挥全权),胜;知道,胜;得众(得到群众拥护)胜;左右和(将帅同心合力),胜;量敌计险(正确判断敌情、估量地形险易),胜;(纂卒篇》)。 ②发展了孙武的“我专而敌分”的理论,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强盛弱的战术。孙武主张激励士气,团结士众,采取种种方法,使敌人骄傲、疲劳、迷惑、分散力量,然后“我并卒而击之”,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威王问篇》)。他认为兵多、国富、武器精良,不一定能取胜;“以快胜败安危者,道也”。即是说,决定胜败安危的关键,在于掌握战争的客观规律。因为掌握了战争规律,就“能分人之兵,能的按人之兵”,分散而牵制敌人,而能做到这一点“则锱铢(兵力少)而有余”,否则的话“则数信而不足”(《客主人分》)。 ③发展了孙武的“任势”理论,强调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孙膑认为有利作战的态势,是可以争取和创造的,关键在于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孙武在《地形篇》和《行军篇》中讲了利用地形行军的作战原则,从而孙膑又进一步地主张“便势利地”,根据各种不同的地形,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易(地形平坦)则多其车(战车);险(地形险阻)则多其骑(骑兵);厄(两旁高峻而狭窄的地形)则多其弩”,做到自己占握有利地形,打击居于不利地形的敌人,即所谓“居生击死”(《八阵》),使自己军队“四路(进、退、左、右)必彻通畅,五动(进、退、左、右、默然而处)必工(完善)”,使敌人陷于“四路必穷,五动必忧”的困苦境地,从而战胜敌人(《善者》)。 ④提倡“必攻不守”的战略。孙膑认为“权”是“所以聚众”的;“势”是“所以令士必斗”的,“谋”是“令敌所以无备”的;“诈”是“所以困敌”的;都是需要的。然而“总之急者”,还是“必攻不守”(《威王问》),就是主张以进攻为主,而不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十问》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各种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进攻方法。例如对于凭坚固的守敌,进一步发展了孙武的“攻其所必救”的战术。他指出:“攻其所必救,使离其故(离开险要地形和工事),以揆其虑(揣度其行动意图),施伏设授(设伏诱敌),击其移庶(攻击正在移动中的众敌)”(《十问》)。此种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是适应当时如齐国这样强大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的趋势和人们要求大一统的历史潮流。 ⑤重视城邑的进取和阵法的运用。孙膑与孙武相区别的一点,便是孙膑比较重视攻城。此乃由于当时城市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人力与财力大量集中到城市,城市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由于兵器和攻城器具的进步,为攻城战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孙膑把难攻的城,称为“雄城”,易攻的城称为“牝城”。《雄牝城》便论述了“雄城”与“牝城”在地形方面的特点。在《十阵》中,还论述了十种阵法为特点与作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