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五胡内迁 |
释义 | 五胡内迁“五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蔑称,主要指匈奴、鲜卑、氐、羯、羌等族。自汉代以来,这些民族就因战争、灾荒等种种原因而不断向中原迁徙,与汉族杂处并逐渐融合在一起。移民潮在魏晋之际达到高峰,文献所见最高的少数民族人“款塞内附”记录为“八百七十余万口”(《晋书·文帝纪》),这一数字虽笼统,未必准确,但反映出了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内迁的事实。无怪乎晋人这样感慨:“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晋书·江统传》)。内迁少数民族的迁徙路线和分布,大抵是匈奴自蒙古草原移向今山西西北及陕西北部,然后再往中原靠近,氐、羌、羯诸族自西北移入今陕、甘内地,鲜卑则布满从辽东到青海的塞外,并逐渐内迁。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引起一些死抱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教条的封建卫道士们的不安,他们纷纷提出“徙戎”,要将少数民族人迁出中原。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主张显然行不通,华夏各族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魏晋时期周边各族人民的内迁,在华夏民族形成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