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季札 |
释义 | 季札春秋时吴国人。又称公子札。吴王寿梦少子。先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称延陵季子,后封于州来(今安徽凤台),称延州来季子。以其贤,其兄诸樊、余祭、夷昧数次推让君位于他,俱不受。吴余祭四年(前544),奉使鲁国。在观赏周代诗歌和乐舞时,加以分析,借此评论周朝及诸侯盛衰大势。后又至齐、郑、卫、晋等国,对晏婴、蘧伯玉、子产、叔向等人都有劝勉。季札 生卒年不详为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他天生对权位不感兴趣,吴王寿梦要立他为太子,他拒绝了,其兄长诸樊想把君位让与他,他也不接受。季札的这种谦让举动,受到了国人的敬重,最后被封于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故号延陵季子。吴国本来就有华夏文化传统,而季札对于中原文化更是十分精通。弭兵大会三年以后,季札开始周游中原列国。他先来到鲁国,鲁国保留了当时最丰富的传统文化,季札在听乐时,对每一国的诗歌音乐,每一种古典舞蹈,都理解的很深,并能提出精当的评语,充分显示了这位公子的才学修养。离开鲁国,季札又到了齐国,在齐国,他对当时的执政者晏婴提出了十分有益的为政方针。去齐至郑,季札见到子产时,如旧交,彼此交谈中,季札对子产也有所忠告。当来到卫国时,季札对孙林父的击钟作乐提出敬告,据说孙林父从此再不听琴。最后季札到了晋国,和晋国大臣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都有过接触,和叔向的关系更是亲密,临分别,季札嘱咐叔向说:“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初行时,曾访问徐国,并与徐君会面。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季札看出了对方的心思,只是由于要到列国周游,没有在当时就把剑赠他。当季札返国再经徐时,徐君已死,于是季札把佩剑系在徐君墓上之树干,然后离去。从行的人说:“徐君已死,你这是给谁呀?”季札说:“我早已暗中许下把此剑给徐君,怎能因人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总之,吴公子季札是一个很有才识很有修养的人物,但对权位十分淡漠。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