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孙奇逢
释义 孙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字启泰,号钟元。万历举人。天启间魏忠贤擅权乱政,制造党祸,及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先后被逮,乃联结友人,多方营救,虽不果,然义声震一时。清兵入关围容城,率乡亲御城坚守。顺治、康熙间,屡征不仕。晚岁移居河南辉县夏峰,躬耕讲学,学者称夏峰先生。在清初诸儒中深负重望,汤斌、魏象枢、魏裔介等,皆曾向之问学。其学原本陆王,亦兼采程朱,既强调慎独,又主张体认天理。教人刻苦自厉,以砥于成。著有《理学宗传》、《读易大旨》、《四书近指》、《中州人物考》等,后人辑有《夏峰集》。
孙奇逢(1584—1675)明清之际学者。字启泰,一字钟元。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明亡后隐居不仕,躬耕自食,收徒讲学,学者称夏峰先生。汤斌、魏象枢皆其门人。哲学上初宗陆(九渊)王(守仁),晚倾慕朱熹理学,成为两家的调和论者。主张在朱陆之间“不宜有心立异,亦不必著意求同”(《寄张蓬轩书》),认为“朱王入门,原有不同,及其归也,总不外知之明,处之当而已”(《答常二何书》)。提倡学者不可拘门户之见,应以深造自得为主。曾纂辑著书,以周、程、张、邵、朱、陆等十一人为理学正宗,强调要“言其言,行其行,明其心”(《与魏莲陆》)。其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有《理学宗传》、《四书近旨》、《读易大旨》、《理学传心纂要》、《夏峰先生集》。
孙奇逢(1585—1675)清学者、诗文家。字启泰,号钟元,因久居夏峰,学者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天启间,与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交厚。明末避乱入易州五峰山。顺治二年(1645)以学行荐,力辞。七年,迁辉县苏门山夏峰,率子弟躬耕,清廷屡征不起。其学宗陆、王,亦不薄程、朱,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虽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尝著《理学传心纂要》以述道统。诗文为余事,然“不事藻缋,而胎息深厚,情意真挚,似南宋所作”(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著有《夏峰集》、《读易大旨》、《甲申大难录》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〇、《清史列传》卷六六、汤斌《孙征君墓志》、汤斌等《征君孙先生年谱》。

孙奇逢  1585—1675

清初理学家,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今保定容城)人。他经历明清两朝,先后十一次被征聘授官,均辞不就,人尊之为“征君”。

孙奇逢与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儒。但孙奇逢思想保守,坚信理学,广为传授,当时直隶、河南一带的学者多出其门。万历二十九年(1601),他十七岁,考中了举人。便立志于钻研理学,在科场上年年落第,万历三十九年(1611)春,再赴北京,以教书为生,准备再去应试,但仍然未中。当时朝政日坏,他认为这是“人心不仁”造成的。于是绝意仕途,以传授宋明理学为己任。时魏忠贤专政,陷害左光斗、周顺昌等人。孙奇逢舍家卖产,奔走营救,求正在督师关外的孙承宗营救。孙深受感动,欲以贺圣寿为名,入朝除掉魏忠贤。被熹宗制止。左光斗等人被仗杀,他长歌痛哭把左光斗、周顺昌、魏大中收葬。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在沈阳建立大清,清兵南下保定,孙奇逢集合士民死守容城,清兵两千人围攻容城七日不下。因容城无险可守,孙奇逢率众数百人到五峰山据守,闻警则备战,无事则讲学,方圆数百里闻风而至,明廷几次召聘都被他拒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陷北京,明亡。孙奇逢痛哭遥祭崇祯。他仍然拥兵山中,拒不执行清廷命令。顺治进京以后,他并未继续抵抗,而是剃发换装,投降了清朝。但他仍然拒不出仕。顺治三年(1646)清人圈地,孙奇逢被驱赶出家,几经迁徙,才在友人帮助下定居辉县夏峰村。从此开始了他的讲学和著述活动。这里是元代理学家许衡讲学的旧址。他新盖草屋,取名“兼山堂”,各地前来受业者,络绎不断。在朝为官的汤斌、耿介等人,也来求教。影响远及江浙一带。康熙十四年(1675)夏,卒于夏峰。年九十二岁。他的著作有《四书近指》、《理学宗传》、《岁寒集》、《岁寒堂续集》。他的孙子收编为《夏峰先生集》十四卷。他的学术思想是调和朱熹、王守仁的学说,认为朱的穷理、王的良知,都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他强调实践:“学问之事患无处下手,故无得力处,知在躬行二字上著手,便一了百当矣。”(《夏峰先生集》卷四),但仍然鼓吹“存天理,去人欲”,抱残守缺,使自己常常矛盾。他有诗云:“有心除妄重增妄,著意求清愈不清”(同上卷十二)。他的诗作,不事铺张,直抒胸臆,较有气魄。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