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科举制度
释义

科举渊源汉代开科州举秀才,郡举孝廉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常科唐代制科行卷进士科宋代制科文武科考乡试会试殿试馆选制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和复试会试和殿试武举制比试解试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选官制对策与射策九品中正制察举投牒通榜与行卷门生金榜题名策论与表判贡院规制别头试与锁厅试南北榜与南北卷官卷与民卷名落孙山太学与国子监三舍法府州县学

科举制度 

金入关占据了燕云等原辽统治的汉人居住地区后,开始变旧制,行汉官制度。天会元年(1123)十月、翌年二月、八月,金太宗曾连续三次进行考试进士。考试分词赋进士、经义进士两大类:词赋考赋、诗、策试各一道;经义考经义、策论各一道。录取进士没有定额,亦不定期,开金朝科考之端。天会五年(1127)金征服了宋朝统治下的河北、河东地后,官员多缺。鉴于辽、宋所传儒家经学不同,太宗下诏南北士子“各以所业试之”,号为“南、北选”。熙宗朝“天眷元年(1138)五月,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金史》志第三十二《选举一》)。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并南北选为一,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金史》志第三十二《选举一》),统一了汉官的选举制度。正隆元年(1156),海陵王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始定为三年一辟。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创设女真进士科,为女真人所独享。初仅试策,后增试论,谓策谓进士。十三年始定每场第一道,以五百字以上成。二十年(1179)后遂定制:以策、诗试三场。策用完颜希尹所创女真大字答卷,诗用女真小字。章宗明昌初年,增设制举宏词科,以待非常之士。制举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学宏材,达于从政等科。宏词试诏、诰、章、表、露布、檄书等杂文,试无常期。金取士科目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等。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谓之进士。律科、经童中选者,曰举人。“凡诸进士举人,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试,凡四试皆中选,则官之。至廷试五被黜,则赐之第,谓之恩例。又有特命及第者,谓之特恩,恩例者但考文之高下为第,而不复黜落”(《金史》志第三十二《选举一》)。考试日期:乡试为三月,府试以八月,翌年正月会试,三月御试。监考之制,凡府会试,每四名举人即差一军兵监考,又有官一人看管。“御试策进士则差弓弩手及随局承应人,汉进士则差亲军,人各一名,皆用不识字者,以护卫十人,亲军百人长、五十人长各一人巡护”(同上文)。章宗泰和元年(1210),以考子在临考前须脱衣解发进行索检之举为非待士之礼,故改回大定时之沐浴法。官府为之备衣更换,既杜舞弊,且不失礼。金尚设有武举、医学、司天、试学士院官等考科。终金之世,科举之制视其及第出身较前代为重,法亦日密。然自宣宗南渡,仕进之途既广,侥幸之俗益炽,科举取士亦复泛滥,而金治衰矣。

科举制度 

辽代从圣宗开始实行科举制。最初只对汉人,其目的是吸收汉族地主阶级参加政权,加强自己的统治。圣宗统和六年(988)以后,每年都有进士及第者,但名额仅二、三人。统和二十年(1002)起,进士及第者名额不断增加,至圣宗开泰(1012-1020)和太平(1021-1030)年间,每年及第者增至四十到七十余人。说明契丹社会在封建化过程中,更多地依靠汉族地主进行封建统治。到道宗寿隆(1095-1100)以后,进士及第者多至百余人。辽代科举,有乡、府、省三次考试。乡中曰乡荐,府中曰府解,省中称及第。考试科目,圣宗时只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后又增设明经、茂才等科。圣宗以后,只设诗赋和经义两科。试期不定,通常每年一次。辽代科举原不准契丹人应试,到辽末年,契丹族人也参加科举考试。辽制规定,医、卜、屠、贩、奴隶等“贱庶”之人,不得举进士,充分反映了辽代科举制度的阶级性。

科举制度 

蒙古太宗窝阔台时,曾用耶律楚材议,在汉人俘户中选考文士,中试者得放免为儒户,并非科举取士。忽必烈建国后,史天泽、王鹗等先后建议行科举,未能实现。仁宗即位后,中书省上言,实行科举,以经学取士。为了整顿吏治,改革由吏入仕制度带来的弊端,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下诏正式实行科举,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第一次考试,在延祐时举行,故以延祐首科见诸史文。元代科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自1314年八月,各郡县推举年在二十五岁以上的举人(参加考试的文士)经乡试后,次年二月在礼部会试,然后殿试。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别考试出榜。蒙古、色目第一场试“经问”五条,汉人南人第一场试“明经”、“经疑”二问,都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汉人南人加试经义一道。《诗经》以朱熹注为主,《周易》以程朱说为主,《尚书》以蔡沈注为主,《春秋》许用三传及胡安国传(注),《礼记》用古注疏。蒙古、色目第二场考试第一道。汉人、南人第二场考试古赋诏诰章表,第三场考试第一道。蒙古、色目人如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元代科举考试,从延祐首科至元末,共举行过九次。其间由于伯颜擅权、执意废科,还曾停科两次。科举规模无论就取录人数或进士的地位前途而言,均不及唐、宋。因此,它对有元一代的既定用人格局,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科举实行后,在政治上多少满足汉人地主要求广开仕途的愿望,也使汉文化在蒙古、色目人中进一步传播。特别是元王朝最先把程朱理学规定为考试取士的标准,又使程朱致学成为官方学术,进而确立了理学的思想统治,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中经明代直至晚清改革科举制度,以理学科士,维持了将近六百年。从这点说,它对后世的影响又不可谓不大。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