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天泉证道 |
释义 | 天泉证道道学典故。王守仁有所谓“王门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门人王畿、钱德洪对其见解不一。王畿认为“心”、“意”、“知”、“物”四者“无善无恶”;钱德洪认为四者有善有恶,须“为善去恶”。两人相持不下,嘉靖六年(1527)重阳之夜,于绍兴天泉桥王守仁处质证。王守仁谓:“二君之见,正好相取,不可相病。汝中(畿)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此典并见于钱德洪《讣告同门书》、《传习录》下及王畿《天泉证道纪》。邹守益《青原赠处》所记稍异。后学刘宗周以阳明集中不载“四句教”为由,判断其说为王畿伪造,黄宗羲进而断然否定此事,使“王门四句教”之真伪成一悬案。 天泉证道明王守仁就其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理解分歧的解答。“四句教”是王守仁讲学中自称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此,弟子钱德洪、王畿有不同的理解。据《传习录下》载,王畿认为“四句教”未是究竟话“头”,不是至理之言,有漏洞。只能看作是师门立教的“权法”,而非定本。因为“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王畿此观点被概括为“四无”论。钱德洪则认为,“四句教”是“定本”,“不可移易”。因为: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无恶,功夫亦不消说矣。”此观点被称为“四有”。二人就此分歧请教于王守仁。王守仁回答说:“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四句教”是对着“利根之人”和“其次”之人的。“利根之人从本源上悟入”,“一悟本体,即是工夫”。“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王畿之见是接“利根之人的”,钱德洪之见是“为其次立法的”。可分别不同之人去接引,“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去恶工夫,只是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寂寞。”以上一段问答对话,王畿概括为“天泉记道”,并作了《记》。钱德洪录于《传习录》下。邹守益在《青原赠处》中说“阳明夫子之平两广也,钱、王二子送于富阳。夫子曰:子别矣,盍各所学。”于是有钱、王各述对“四句教”的理解。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