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大同书
释义 《大同书》近代康有为著。十卷。初稿名《人类公理》。清光绪十年(1884)康有为悬想“大同之世”,次年始作。全书成于光绪二十七至二十八年避居印度时。后又屡加增补。1913年在《不忍》杂志上发表甲、乙两部。1919年上海长兴书局出版单行本。此后一直未续刊全篇,直到1935年经钱定安整理后由中华书局出版十卷本,仍留有错误衍脱字句。《大同书》将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与《礼记·礼运》中“小康”、“大同”思想联系起来,说“据乱”之后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后进以“大同”。又吸取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指出目前中国处于“据乱世”,必须向已进入“升平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看齐,然后才能最终进入“太平世”即大同世界。“大同之世”,是一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会。继承明清之际王夫之、清戴震等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的观念,辅以西方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生而有欲,天之性”,人道只有宜不宜,不宜者苦也,宜之又宜者乐也,因而“依人之道”便是“去苦求乐”,但如不因时势而变法,“始为相扶植保护之善法者,终为至抑压至不平之苦趣,于是乎则与求乐贫苦之本意相反矣”。所以必须变法。又具体描写了“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人类社会的远景。强调“大同”的理论根据在于天赋人权,“惟天予人权、平等独立哉!”以此来揭露过去和现在社会中人们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就在于违反了人类平等、独立的天赋权利,进而提出“去九界”以达人类“大同”。认为这个过程是扩充“爱质”的过程:“以其本有爱质而扩充之,因以裁成天道,辅相天宜,而止于至善,极于大同。”书中描绘的“大同”社会,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如毛泽东所评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从康氏家族中借到抄本,并参照各本,校订出版新版。有英、俄、德、日等译本,收入《康有为全集》。
大同书书名。近人康有为撰。十部。甲部《入世界观众苦》,乙部《去国界合大地》,丙部《去级界平民族》,丁部《去种界同人类》,戊部《去形界保独立》,己部《去家界为天民》,庚部《去产界公生业》,辛部《去乱界治太平》,壬部《去类界爱众生》,癸部《去苦界至极乐》。糅合孔子三世、大同说和西方庸俗进化论等理论,企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前景。认为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而升平世,而太平世。太平世即无国界、无种界、无家界、无产界,和平民主,人人自由、平等、幸福的社会。清光绪十一年(1885)康氏用大同学说著《人类公理》,即此书前身。二十八年成初稿。1913年于《不忍》杂志发表甲、乙两部。1919年上海长兴书局出版甲、乙两部单行本。以后又不断修改。“五四”后,康氏以清遗臣自居,书中内容也愈显落后。晚年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建立,就是大同理想的实现。此书康氏生前未出全本,卒后,由其弟子钱定安整理出版十部全本。有1935年中华书局印本。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4: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