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大同 |
释义 | 大同①儒家描述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颖达疏:“率土皆然,故曰大同。”元代邓牧和近代洪秀全、谭嗣同、康有为、孙中山曾借此发挥各自的政治思想。②年号。(1)南朝梁武帝年号(535—546)。凡十二年。(2)南诏大封民国文武帝隆舜年号(?)。上承承智。(3)辽太宗年号(947)。 大同战国庄子学派所主张的忘形骸、忘物我而达到与道同体的精神境界。《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大同中国古代以“天下为公”为特征的一种社会理想。《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东汉郑玄注:“同犹和也,平也。”以为“大同”之世,既无宗法等级的亲亲、尊尊之别,也无财产为己的私有之制,人们不争不夺,自然和合,实是对三代以前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理想化。并以“大道”由行而隐、即社会由“大同”而“小康”的历史过程,论证礼义的起源和礼治的必要,为封建社会的礼教纲常提供历史的根据。但以后的一些进步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则把“大同”作为理想的社会憧憬,如近代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用“大同”理想鼓舞人们为反对封建制度而斗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