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复社 |
释义 | 复社明末江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政治团体。崇祯(公元1628—1644年)初年,魏忠贤被诛,阉党被定为逆案,东林党人进入政府,逐渐放弃其改革主张。一部分江南地主官僚继东林党而起,组织团体,主张改革。江苏太仓人张溥和张采等合并了江南许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组织的文社,建立“复社”。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在苏州虎丘举行成立大会。复社主要以讲学方式批评时政。南明弘光时,遭马士英、阮大铖打击。阮大铖编了《蝗蝻录》,提供复社人士名单,想把反对派一网打尽。清军南下,复社中不少人成为抗清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复社主要人物吴应箕、陈子龙等皆在抗清斗争中殉难。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复社解散。 复社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主之文学、政治团体。崇祯时由太仓人张溥、张采等联合几社、应社等文社而成。主张复兴古学。先后于崇祯二年(1629)召开尹山大会,三年召开金陵大会,六年召开虎丘大会。复社以继承东林自居,要求消除阉党残余势力,重振朝纲。发展迅速,由江南扩展至浙江、福建、湖广、贵州、山东、山西各省;成员多达二千余人。南明弘光时受马士英、阮大铖等排斥。清军进犯江南,许多成员投入抗清斗争。至清顺治年间停止活动。 复社晚明以江南文士为主的学术组织。崇祯时,江南一些具有改良思想和不满理学空疏的文士,以砥砺举业为名,纷结文社。吴江吴等初创复社,义取剥穷而复之易理。后太仓张溥、张采等于崇祯二年(1629)在尹山大会,合并江北匡社、中州端社、松江几社、莱州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江南应社等为复社,“期与庶方多士共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曰复社”(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崇祯三年、五年又分别在金陵、虎丘大会。张溥为盟主,具名者七百余人,后发展到二千余人。提倡尊崇儒家经典,认为历史上盛世所以治,是由于“圣经先辨”,只有倡明儒经,才能挽救时弊和颓废学风,故号召“通经”、“有用”,以期“致君”、“泽民”。又《盟词》有“七毋”:“毋蹈匪彝,毋读非圣书,毋违老成人,毋矜己长,毋形彼短,毋巧言乱政,毋干进辱身。”体现了儒家传统观念。复社主要人物在治经方面如杨彝、顾梦麟之于《诗》,杨廷枢之于《书》,张采之于《礼》,朱隗之于《易》,周钟之于《春秋》都有一定的成就。张溥有《五经注疏大全合纂》、《四书注疏大全合纂》、《十三经诂释》、《春秋三书》等。对明清之际的通经致用思想有一定影响。复社成员政治上继承了东林党遗风,激烈抨击晚明弊政和反对阉党余孽,后又极力抗清。清顺治九年(1652)被取缔。 复社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政治集团。早在神宗万历初年,便出现以诸生袁宏道在公安(今属湖北)城的结社。天启、崇祯年间,各种社团纷纷出现,崇祯二年(1629),太仓(今属江苏)人张溥合匡社、端社、超社、质社等社团为复社,入社人员万余人,成为明末江南最大、最有影响的社团组织。在表面上,他们以文会友,研究学问。复社经常征集各文社成员的文章,汇为选集,题名《国表》。复社还通过召开大会的形式,开展活动,从复社创立到崇祯十四年(1641),前后开过三次,崇祯二年(1629)的尹山大会;崇祯三年(1630)的金陵(今江苏南京)大会;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会是崇祯五年(1632)的虎丘(今江苏苏州境内)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几千人。这些人大都是江南士大夫,他们代表江南中、小地主的利益,他们主张刷新政治,所以,复社的政治观点接近东林,是明末东林党的延续。因此,复社在南明弘光时,遭受阉党残余分子马士英、阮大铖的打击。清军南下,复社成员吴应箕、陈子龙等奋起抗清,顺治九年(1652年)复社被清政府取缔。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