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丘逢甲
释义 丘逢甲(1864—1912)清台湾苗栗人,字仙根,又字仲阏,号仓海。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不乐仕宦,以亲老告归。先后主讲台中衡文书院、台南罗山书院、嘉义崇文书院,编纂《台湾志》。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血书“拒倭守土”四字,号召抗日保台。《马关条约》签订后,倡议建立“台湾民主国”,自任副总统兼大将军,建年号永清,以示永隶清朝。曾与日军苦战二十余日。日军重兵压境,遂离台内渡厦门,回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原籍定居。次年出任韩山书院山长。三十年移居广州。后当选为广东咨议局议长。广东光复后,任都督府教育司长。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被推为临时参议院议员。有《岭云海日楼诗钞》、《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等。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别号南武山人、仓海君。台湾苗栗人,移居彰化。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工部主事。归讲学于台中、台南诸书院。甲午中日之战,清廷战败,割台湾、澎湖与日本。逢甲组织义军,亲任统领,抗击侵台日军。兵败内渡,居广东镇平,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出游南洋各地。历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咨议局副议长。三十四年,被推为中国同盟会岭南盟主。辛亥革命起,以广东代表赴南京,参加组织临时政府,被举为参议院参议员。因病返粤卒。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悲壮苍凉,接近杜甫、陆游、元好问,为近代诗界革命派大家。居广东时,常与黄遵宪唱和,自称“十年之后,与公代兴”,“二十世纪中,必有刻黄丘合稿者”,遵宪谓“论其才调,可达此境”,并称“此君诗真天下健者(《壬寅致梁任公书》)。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柏庄诗草》等。生平事迹见丘瑞甲《先兄仓海行状》、丘复《仓海先生墓志铭》、江瑔《丘仓海传》、丘琮《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

丘逢甲  1864—1912

清末台湾抗日义军首领、诗人,教育家。字仙根,又字仲阏。台湾苗粟人,祖籍广东梅州(今梅县)。光绪十五年(1888)进士,授户部主事。无意仕途,告归,在台中、台南书院讲学。甲午战起,献家资筹经费,募编了百六十营抗日义军,自任统领,并刺指血书“拒倭守土”四字,以示抗日决心。及《马关条约》签订后,召士绅联名电争毁约抗战,无果。遂倡独立,建“台湾民主国”,改年号“永清”,拥台湾巡抚唐景菘为总统。自任副总统,兼大将军。1895年6月,日军犯基隆,丘逢甲部驰援,与日军大战于新竹,激战二十昼夜,全军覆灭,“逢甲仅以身免”。日军指名搜捕,丘乘大筏逃回广东原籍定居,十余年间不忘收复国土,写诗抒怀二千余首,其中有句云:“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在漫长列强欺凌的岁月里,丘逢甲认识到强国需要启迪民智,乃决心献身教育事业。为了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进人才,1900年丘逢甲亲赴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向华侨募集资金。回国后先后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镇平初级师范”、“镇平中学堂”。并在两广各地从事有关教育的领导工作,是当地知名的教育家。1908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任广东军政府教育司长,中央参议院议员。后因病回原籍,1912年2月25日病逝。临终遗言:“葬须向南”,以示不忘台湾。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