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国学
释义

国学 

西夏建国后,党项族的蕃学蕃礼与中原地区传入的汉学汉礼长期并存而时有斗争。梁氏擅权,汉学汉礼一度衰落。永安二年(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崇宗乾顺亲政后,采纳汉族官僚薛元礼之议,大力尊崇儒学,诏定汉学为国学,专设教授,收徒传习儒学。并于学中建“养贤务”专掌膳食等后勤事务,以供师生食用。汉学遂在西夏得到广泛传播。
相关词:
  • 爱国学社
  • 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
  • 少年中国学会

国学学校名。(1)西周置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之官学,分大学和小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其学生。大学以习礼、乐、射、御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2)泛指京师官学,如南北朝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3)国子学、国子监之别称。(4)西夏官学之一。贞观元年(1101)于蕃学之外另置,设教授,收弟子三百,教儒术、尚诗书、重汉学,并立养贤务以供廪食。人庆元年(1144)州县亦置,增弟子三千。
国学通常指中国固有之学术,其是以儒学为主体,由道、佛、墨等传统中华文化所组成。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内涵: 广义指中国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即中国百家之学,也可称作“大中国学”。狭义指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主要是指西学传入前的中国文化,即中国的旧学,尤指经、史、子、集中经学的训诂学与考据学。“国学”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刘师培、章炳麟、邓实等人主办的《国粹学报》,其中载邓实《国学精论》一文,以“国学”区分“西学”,是“国学”一词的滥觞。其后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又作《国学概论》的演讲,使得“国学”的名称很快流行起来。“国学”的出现,是在“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学人对此反思的结果,在这层意义上,“国学”又可称作“中学”。在此反思过程中先后产生两大学派:一是以刘师培、章炳麟等为代表,以《国粹学报》为阵地的“国粹学派”;另一派是以胡適、傅斯年、毛子水、顾颉刚等为代表,以科学方法为研究手段的“整理国故派”。“国学”的分类大致有这几类:一、 以典籍文献的内涵分,基本指经、史、子、集四类中的“经”;二、 以义理、词章、考据、经世等分,指其中的义理之学;三、 以中西之学分类,指“中学”;四、 以西方的学科分类,指人文学科甚至包括神学。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6: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