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高适 |
释义 | 高适702—765唐诗人。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人。早年生活不得意,客居梁、宋(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宋州刺史张九皋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弃官去。天宝十三年(754年)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此时年已四十余。安禄山乱起,起用哥舒翰,他得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玄宗西行,他间道追及,向玄宗陈潼关大败真相,揭露宦官和杨国忠误国。随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倖侧目。因反对玄宗以诸王分镇各地,又料定永王李璘必败,引起肃宗重视,授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遭李辅国谗毁,贬为太子少詹事。后出任蜀、彭二州刺史,转升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侵陇右,他出兵牵制,无功,失西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他是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气势雄健高昂,感情真挚爽朗。据传每篇成,即有读者为之传布。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