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马克思 |
释义 | 马克思1818—1883Karl Marx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普鲁士邦莱茵省特利尔城的律师家庭。1830年进特利尔中学,深受法国启蒙思潮的影响,立志为人类谋幸福。1835年起,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习研究法律、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并参加青年黑格尔派。184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5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10月至1843年4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发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一系列文章,抨击专制制度,揭露普鲁士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性质,公开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1843年6月同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11月侨居巴黎。在巴黎期间,从事工人运动,研究法国革命史、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办《德法年鉴》,发表《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重要著作,阐述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区别,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这些理论观点标志着马克思最终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1845年初被迫从巴黎迁往布鲁塞尔后,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以及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著作,清算德国古典哲学和“真正的社会主义”,驳斥了蒲鲁东的思想体系,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历史观,首次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同时与恩格斯一起,于1846年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次年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缔造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型。1847年11月受该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即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3月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又来到巴黎,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担任主席。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与恩格斯共同拟定《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并于4月初返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亲自指导德国人民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声援欧洲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1848年革命后定居伦敦,重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先后写了《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与恩格斯合写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等,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在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人民群众的作用,以及工农联盟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自己的学说。十九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主要在英国博物馆研究政治经济文献,撰写《资本论》的手稿,1867年9月14日发表《资本论》第一卷,完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864年9月在伦敦建立第一国际。当选为国际总委员会成员,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等重要文件,并在国际内部批判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在七十到八十年代,热情支持巴黎公社革命,写了《法兰西内战》总结公社经验;继续撰写《资本论》第二、三卷;严厉批判德国工人运动中爱森纳赫的拉萨尔主义观点和德国社会民主内“苏黎世三人团”的机会主义和杜林的冒牌社会主义。晚年贫病、劳累,加之反动派的迫害,于18年3月14日在工作台前逝世。和其夫人一起,安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