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馬良 |
释义 | 馬良1840——1939原名志德,又名欽善、建常、紹良,改名良,字斯臧,又字相伯,亦作湘伯、薌伯,别署求在我者,晚號華封老人,教名若瑟,亦號若石,江蘇丹陽人,寄籍丹徒,1840年 (清道光二十年) 生。幼年入私塾,義和團起義時,随父母遷上海。11歲入法國人辦的依纳爵公學 (後改名上海徐匯中學)。1862年入耶稣會小修院,受“神修”訓練。1864年入大修院,習哲學及神學。1870年晉司鐸,獲神學博士學位,教會授職神甫。1871年奉命傳教宣城、徐州等地。因不满外籍教士,調南京,遂辭神甫職。1872年任上海徐家匯公學校長兼教務。1876年调南京任编撰,譯述數理書籍,不久去上海,後又到山東藩司余柴恒處掌文案。1877年被委爲在濼口機器局任職,次年又奉李鴻章命調查礦務。1881年随黎庶昌赴日本,任駐日使館參赞,旋改任駐神户領事; 同年秋返國,入李鴻章幕。1882年派赴朝鮮襄助新政、練軍等。翌年回國。1884年奉命稽查招商局財產和賑目。1886年赴美國,爲李鴻章籌款辦銀行,1887年回国。1892年任駐日本長崎領事,駐日使館參赞,後歸國。1899年去上海,主持徐家匯天文臺,並從事譯著數學和宗教書籍。1903年2月,在徐家匯創辦震旦學院,任監院。1905年創辦復旦公學,任校長。1907年赴日本。1908年在東京參加《政聞社》,任總務員。1909年夏,任復旦校長。1910年兼任江蘇諮議局議員。辛亥革命後,被任命爲江蘇都督府外交部長,未就職。1912年初,任南京府尹,嗣任都督府外交司司長,並代理都督; 同年8月,任袁世凱總統府高等顧問; 1913年10月,代理北京大學校長。12月任北京政府政治會議議員,1914年3月,任約法會議議員; 5月任参政院參政,平政院平政等。又與英劍之發起輔仁社。1915年7月,任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19年任江蘇省財產交代核算委員會會長,中国科學社董事,《天民報》總主筆。九一八事變後,曾發起组織中國民治促進会、江蘇国難會和不忍人會、中國國難救濟會等。1932年,参加宋慶龄等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3年2月,任監察院監察委員。1937年3月,任國民政府委員; 同年7月,抗日戰争爆發後,西遷桂林。1938年11月,入滇、蜀,道徑凉山,以病留居。1939年11月4日病逝。終年99歲。著有《神靈史》、《致知淺說》等。並有《馬相伯先生文集》行世。 馬良1875——字子貞,河北清苑人,1875年(清光緒元年) 生。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軍常備軍輜重營管帶,第六鎮正參謀官,步兵第二十一標標統,第六鎮炮兵標標統。1911年6月,調任北洋第五镇九協協统。1912年後,任第五師第九旅旅長,山東第四十七混成旅旅長。1916年5月,任山東省濟南鎮守使。1918年任參戰軍第二師師長。1920年7月,直皖戰時兵敗後去職。1925年任北京政府軍事顧問。1933年2月,任国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1936年1月,授陸軍中將。抗日戰争爆發後,任僞山東省濟南維持會會長。1938年4月,任僞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山東省省長。1940年3月,任僞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等職。著有《中華新武術》。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