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鄭君里 |
释义 | 鄭君里1911——1969原名重,又名千里,祖籍廣東香山 (今中山),1911年 (清宣統三年) 生於上海。幼年在廣東會館義學念書。至初中二年級時輟學,1927年考入南國藝術學院戲劇科學習。1929年開始從事話劇與電影的演出活動,在南國社參加演出《莎樂美》等戲劇; 冬,與陳白塵等倡導學校戲劇運動,並與陳等創辦《摩登》戲劇半月刊,組織“摩登劇社”,演出《小偷》、《乞丐與國王》 等。1930年春,演出莫里哀《慳吝人》中飾演南醫生一角,頗爲成功; 8月參與左翼劇團聯盟的組織工作。1931年南國劇社、藝術劇社被查封,後以個人身份參加左翼戲劇聯盟,並演出蘇聯拉甫涅夫《馬迪迦》、都德《阿萊城姑娘》 以及 《街頭人》、《血衣》、《亂鐘》等。1932年入聯華影業公司,先後參加《火山情血》、《奮鬥》、《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的演出工作,後又參加新地劇社、業餘劇人協會,演出話劇《兄弟》、《娜拉》、《大雷雨》等。1937年翻譯《演員自我修養》第一、二章、李希·波列斯拉夫斯基《演劇六講》。曾在《爲争取演劇自由宣言》、《反對意國水兵暴行宣言》、《反對日本 (新地) 辱華片宣言》上簽字,並積極地爲正義民主事業著文呼號。抗日戰争爆發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三隊,任隊長。後受郭沫若之托,又負責孩子劇團領導工作,任業務指導。從1940年開始,在西北和西南各地拍攝《民族萬歲》。1943年與章泯合作,翻譯《演員自我修養》。1942年開始創作《角色的誕生》一書。1943年參加中國藝術劇社,導演《戲劇春秋》 (夏衍等編劇) 和《祖國》 以及契訶夫的《求婚》等話劇。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參加組織聯華影藝社,任編導委員會委員; 9月與蔡楚生合作編導《八年離亂》,《天亮前後》。1951年撰寫《我必須痛切改造自己》。1953年完成兩部紀録片 《人民的新杭州》、《光榮的創造》。1954年導演歷史故事片《宋景詩》。1958年導演《林則徐》。1959年導演《聶耳》。1961年從事《枯木逢春》攝製工作。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第八届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導演等職。當選上海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届全國政協委員。1969年逝世。年58歲。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