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史德 |
释义 | 史德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用语。史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中国史学素有重视史家修养的传统,唐人刘知幾提出一个优秀的史家必须应具备才、学、识三长。清人章学诚在刘知幾三长论的基础上补充了“史德”。他说:“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文史通义·史德》)。章学诚认为“心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指史家的道德品质,这一类心术与孔子的良史说、刘勰的素心说、胡应麟的公心说实无大异,都是从道德层面立论。第二类心术,实与道德无关,指的是史家的修养程度。章学诚说:“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同上》)即一个优秀的史家应该慎辨客观(“天”)与主观(“人”)的关系,以客观的态度尊重史实,而不能将主观的成分掺杂到客观史实中去。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有这个态度,就可以称得上“著述者之心术”。所以,章氏提出“养心术”的主张,强调“言心术者贵于养也”。章学诚的“史德”论对近代史家有重要影响,如梁启超在论史家素养时就把“史德”放在首位(《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史家的四长》)。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