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三纲五常
释义 三纲五常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西汉董仲舒则据“阴阳五行”说予以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春秋繁露·基义》),宣称“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同上)。五常即仁、谊(义)、礼、知(智)、信。《汉书·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五者所当修饬也。”儒家以五常配合三纲,处理父子、兄弟、朋友关系。“三纲五常”合称始见于魏何晏《论语集解》。《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何晏注引马融语:“所因,谓三纲五常。”南宋朱熹认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
三纲五常简称“纲常”。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用以保障实行“三纲”。正式倡于两汉,其源则可溯至先秦。孔子已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韩非子·忠孝》以“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德。西汉初贾谊则进而提出“人有仁、义、礼、智、信之行”(《新书·六术》)。至董仲舒始对此五德冠以“五常”之名,并作了详尽的界说。“三纲”观念亦由董仲舒首先使用,他把韩非的“三事”概括成“王道之三纲”,规定“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以“阳贵阴贱,天之制”(《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来论证臣、子、妻只能依附君、父、夫而行动,并提出“三纲五纪(五常)”(《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谶纬神学循着董仲舒所确定的“三纲五常”的基本格局而行。《礼纬·含文嘉》说:“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白虎通·三纲六纪》引之,又作了更具体的规定和解释:“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强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而“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入宋以后,理学家对此作了形而上的论证。朱熹把“三纲五常”纳入“天理”的轨道:“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论语集注》),又从“天理”论证“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朱子语类》卷二十四),赋予“三纲五常”以超时空的道德绝对主义的性质。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率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去批判“三纲五常”,谭嗣同从“仁—通—平等”的道德观点出发,视纲常名教为束缚人们身体与精神的“网罗”,以为“三纲之害”,“不唯关其口,使之不敢昌言,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倡言“冲决网罗”。主张在“五伦”之中废除四伦而只保留朋友一伦。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指出“儒者三纲之说”,使人成为他人的“附属品”,“无独立自主之人格”(《一九一六年》)。认为“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并望以“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去替代“儒者三纲之说”(《吾人之最后觉悟》)。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