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董仲舒 |
释义 | 董仲舒前179或前176—前104西汉思想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广川镇)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因潜心钻研孔子学说,被举为贤良。武帝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应对“天人三策”,成绩最优。曾先后任江都相、太中大夫、胶西相。晚年家居,专事著书讲学。朝廷如有大议,常派使者往其家询问。他根据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法家的集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创立了一套以儒学为基础的神学思想体系。他认为,《春秋》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是“天地之常经,万古之通谊”,主张大一统要统到皇帝身上,强调要损抑诸侯,以做到“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为促进思想统一以巩固专制集权,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百神之君”、“万物之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基于此,提出“天子受命于天”的“君权神授”观点,认为天是用祥瑞和灾异来向皇帝传达旨意的,如果皇帝的言行符合天意,天就用祥瑞表示褒奖,否则天就用灾异发出警告,而皇帝也可通过“修身”以感天,使天把本来已经变乱了的“五行”秩序拨正过来,以除却灾害和祸患。又创立“三纲”、“五常”说。根据神学“阳尊阴卑”的理论,他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发展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认为“三纲”是出于“天意”;另外,又提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作为调整三纲的基本原则,并以“性三品”说作为这种封建等级制的理论依据。还提出封建制度永恒论。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即作为封建制度的“道”,为天意所安排,它和天一样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这套学说曾长期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今存。原有集一卷,已佚。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