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反割台斗争 |
释义 | 反割台斗争《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割予日本,举国共愤。各界人士以罢市、发布檄文、通电、上书等方式强烈抗议。台湾人民更是“捶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台湾士绅丘逢甲等倡导成立台湾民主国,并操办武装御守。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十日(1895.6.2)清政府派李经方与日本签订交割证书。基隆、台北相继失陷,台湾巡抚唐景崧逃至厦门。帮办台湾军务刘永福率部抗战,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民众武装在新竹一带屡挫日军,后因粮械不济失利南撤(姜绍祖牺牲),合刘永福所部节节拒敌。七月,在保卫彰化的激战中,吴汤兴、黑旗军部将吴彭年及刘永福亲军七星队大部战死。八九月间爱国军民艰苦御守嘉义、台南,刘永福弃军内渡,徐骧力战阵亡。九月四日台南失陷。日军侵占全台历时五个月,投兵力五万余,伤亡及疲病遣返者达三万余。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强迫中国割让台湾,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各地纷纷起来抗议和声讨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康有为等一千三百多人的“公车上书”中也提出反对割让台湾,要求迁都抗战。台湾人民不愿做亡国奴,更是义愤填膺。他们鸣锣罢市,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万众一心,誓同死守”的决心,“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203页)。台湾人民发出檄文,愤怒声讨李鸿章等人的卖国罪行,认为不诛此辈,不足平民愤。士绅也致电清政府,反对割地。1895年5月,日本侵略军在台湾省基隆东北强行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回大陆,台北不战而失。台湾省汉族、高山族人民在徐骧等人的领导下组成义军,跟驻守台湾省的刘永福所部黑旗军共同战斗,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等处对日军进行激烈的抵抗。十月间,战事逼近台南,日海军配合陆军进攻,在台南附近登陆。台南守军孤立作战,粮尽援绝,终于失陷。中国军民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英勇抗击侵台日军,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毙伤日军三万二千多人,号称最精锐的日本近卫师团近半数被歼,师团长能久亲王也重伤毙命。台湾人民的斗争,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此后,在日本侵略者霸占台湾省的五十年里,台湾省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过。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