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三师 |
释义 | 三师官名合称。(1)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北魏始有此称,位上公,地位居二大、三公之上。名为辅导天子之官,位极尊而无职掌。北齐因之。北周改称三公。隋唐仍称三师,为赠予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荣衔。唐末多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辽因唐制。宋初为亲王、宰相等大臣的加官,后仅授予最受尊宠的大臣。徽宗时改称三公,为宰相之任。金复称三师,元代以后改称三公。(2)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 三师官名。指太师、太付、太保,合称三师。始设于北魏,唐初也未设。贞观十一年(637)后始设三师,正一品。(新唐书·百官志》:三师“为天子所法师”。乃为德高望重、资深功著的大臣所设的荣誉衔。既不开府,也无僚属,有其人则授,无其人则阙。不轻易授人,直到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宗于广德二年(764)始加仆固怀恩为太保。
三师官名。三师之称,历代选授不一。隋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均正一品。其职责是坐而论道,不主具体政事。既不开府,更无僚属。然而必以德望崇高、功勋卓著者充其位。有其人则加授,无其人则空阙。因其位崇极人臣,故不轻易授于臣下。至隋炀帝时废。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