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华严宗 |
释义 | 华严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亦称“贤首宗”。华严宗主要通过论证所谓尘(外部客观世界)是心(内心主观世界)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宣扬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世界观。此宗在唐武宗灭佛以后一蹶不振。华严宗曾传入朝鲜和日本。 华严宗中国佛教派别。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故亦称“贤首宗”。该宗酝酿于南北朝以来的华严学和毗卢、文殊、普贤崇拜,而后汇集地论和摄论两家师说,成熟于隋唐之际终南山至相寺。据该宗自记之法系,初祖杜顺(法顺),系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的人物,传说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和《华严五教止观》。二祖智俨,从摄论师法常、僧辨等就学,而后学《华严》于至相寺的智正,著有《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一乘十玄门》等,形成理论雏形,对后世影响较大。至唐代,三祖法藏,为三帝(武后、中宗、睿宗)所重,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大乘起信论义记》、《华严经旨归》、《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金狮子章》等五十余部,扩大而成为一个庞杂的佛教哲学体系。在判教上,分五教十宗,以《华严经》为最高教典,自称“一乘圆教”、“圆明具德宗”或“别教一乘”。在思想上,把“一真法界”(或称一心法界,即真如佛性)视为世界一切现象之本源;用“法界缘起”说明现象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缘起”等说;认为“一心”即是“理”,“一心”所起之现象是“事”,并用“理事互彻”解说世间和出世间种种关系,把“事事无碍”作为认识的最高境界,为此提出一多、总别、隐显、相即相入等一系列概念,进行解说。法藏的门徒众多,以慧苑最有名,其代表作为《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慧苑弟子法铣,再传澄观。澄观被尊为四祖,为新译《华严经》作疏及《随疏演义钞》,又作《贞元新译华严经疏》等。唐德宗时被封为“清凉国师”,宪宗时任全国“僧统”。其弟子宗密,同时以禅宗荷泽宗传人自称,著《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释义钞》以及《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华严原人论》和《禅源诸诠集》等,进一步调和佛教内部和儒释道各家思想。又,在华严宗法藏一系之外,尚有唐开元年间(713—741)李通玄所传华严学,著《新华严经论》、《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等,影响亦大。至两宋,以宗密禅教合一为主线的华严宗,重新复兴。著名人物有长水子璿及其弟子净源等。另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等,号称宋代华严四大家。元代以后,华严宗被视为“教门”,讲习与注疏不断,明代袾宏、德清、智旭等也以弘扬《华严》著称。明清之际,有德水明源,以重振贤首自任,其弟子续法著疏尤多,所撰《华严宗佛祖传》有史料价值。清末彭绍升、杨文会也着力弘扬华严宗义。早在华严宗初期,智俨门下新罗人义湘,将华严宗传入新罗,称海东华严宗初祖。日本天平十二年(740)新罗僧人审祥到日本宣讲华严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辨,以奈良东大寺为根本道场,开创日本的华严宗。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