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柏文蔚
释义

柏文蔚1876—1947,一作1946

安徽寿州(今寿县)人
同盟会员,国民党员。曾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长,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著有《五十年革命大事》。
字:烈武

柏文蔚

淮上英杰——柏文蔚传
名人录——柏文蔚
宣健人(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年版
国闻周报1925年2卷25期
柏文蔚传王宇高国史馆馆刊1948年1卷3期

柏文蔚(1876—1947)邱奕松*传记文学1977年30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108页
五十年经历
柏文蔚
柏文蔚
柏文蔚
柏文蔚与安庆
柏烈武的事迹
柏文蔚
柏文蔚督皖与讨袁的经过
柏文蔚
柏文蔚
柏文蔚
国府柏委员事略
柏公烈武事略
柏文蔚将军纪事
缅忆先父柏烈武将军
回忆父亲二三事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柏文蔚
柏文蔚晚年日记摘抄
柏文蔚传略
柏文蔚
(美)勃 德等编
贾逸君
惜 秋
王石龙
汪春溪
厂 民
王镜芙
王宇高
余牧人
蒋牧良
柏心瀚
柏心瀚
王祖荃
柏心瀚
柏 立
朱来常 聂皖辉
王祖荃选注
近代史资料1979年3期
中华今代名人传第158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军事第44页
*民初风云人物(下)第543页
安庆文史资料第11辑第173页
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67页
当代中国人物志第29页
辛亥革命回忆录(八)第624页
*革命人物志第3集第267页
党国名人传第96页
党国伟人轶事第92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46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48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56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1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18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24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39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51页
柏文蔚与淮上革命
柏文蔚在花垣
柏文蔚导淮之计划及《导淮全书辑要》序文
有关柏文蔚的史料摘编
张莹清
宋石泉 吴宗汉
柏心瀚 柏 立
雨 田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133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145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149页
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152页

柏文蔚

柏文蔚与寿县学兵团
缅怀先父柏烈武将军
忆先父二三事
纪念柏文蔚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廖运周
柏心瀚
柏心慧
翁绍裘
安徽日报1986年6月7日
安徽日报1986年6月9日
安徽日报1986年6月9日
安徽日报1986年6月11日

民国耆老,淮上英烈——纪念柏文蔚一百一十
周年诞辰
淮南子团结报1986年6月14日
柏文蔚年谱简编
柏文蔚与反清反袁革命
张 雷
沈 寂
民国档案1986年3期
安徽史学1986年3期,江西社会科学1986
年3期
大革命时期的柏文蔚
柏文蔚在枞阳
柏文蔚与孙中山
论柏文蔚与孙中山的关系
略论柏文蔚的民族意识
柏文蔚安庆销烟的前前后后
柏文蔚与蒋介石
柏文蔚传
柏文蔚(1876—1947)
孙彩霞
杨正明
尚明轩
尚明轩
章征科
徐承伦
孙彩霞
王宇高
廖盖隆等主编
安徽史学1987年4期
安徽史学1988年4期
安徽史学1990年3期
史学月刊1991年1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2期
档案与史学1998年3期
安徽史学1999年2期
辛亥人物碑传集第211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673页

柏文蔚1876——1947

字烈武,安徽壽縣人,1876年(光緒二年) 生。1885年至1890年,在鄉間讀《山海經》、《爾雅》及《四子書》等。1897年考取秀才。1898年與孫毓筠等在壽縣創辦閱書報社及天足會。1899年就讀皖省求是學堂,未幾退學。1900年與趙聲等在南京組織强國會,謀反清抗外侮,事泄,入安徽武備學堂充學兵。1905年在蕪湖任安徽公學教員,與陳獨秀等成立岳王會,任南京分會會長; 9月應南京第三十三標二營管帶趙聲之邀,任該營前隊隊官。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秋,升任管帶;同年底,因與孫毓筠等擬炸兩江總督端方,事敗,走東北,投吉林胡殿甲吉强軍。1907年任吉强軍文幫帶兼馬步隊總教習; 8月吴禄貞幫辦吉林邊務,被擧薦爲二等參謀。1908年5月,吴禄貞任新軍第一鎮鎮統,委任爲哈爾濱屯田第一標標統。1909年任奉天督練公所參謀處二等參謀。1911年夏,與馮麟閣、藍天蔚等計劃在東北起義。武昌起義爆發,乃經上海至秣陵關,聯絡第九鎮新軍攻南京。南京光復後,於11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北伐聯軍總指揮。1912年署安徽都督兼民政長; 7月任安徽都督; 9月任安徽省參議院議員選舉監督暨眾議員選舉總監督。1913年6月,被袁世凱調任爲陝甘籌邊使; 7月安徽宣布獨立; 同月在南京被舉爲臨淮關總司令,安徽省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走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5年赴南洋組織水利促成社,籌募軍資; 年底返國,於次年回皖聯絡舊部組織救黨護國軍。1917年1月,任爲烈威將軍。1918年任靖國軍川鄂聯軍前敵總指揮。1920年改任鄂西靖國軍總司令。1922年5月,任長江上游招討使。1924年1月,任北伐討賊軍第二軍軍長; 同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一届中央執行委員; 10月北伐,第二軍改編爲建國第二軍,仍任軍長,1925年12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河南軍校校長。1926年1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二届中央執行委員; 8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軍長,參加北伐。1927年3月,任武漢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7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員。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届四中全會選爲中央執行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 同月辭第三十三軍長職,改任北路宣慰使。1930年任國民政府委員。1931年12月,國民黨四届一中全會選爲中央執行委員。1931年12月,任國民政府委員。1935年11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五届中央委員。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赴四川。1943年10月,任國民政府委員,1945年5月,當選爲國民黨第六届中央執行委員。抗戰勝利後,1947年2月,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等職; 同年4月26日病逝於上海。終年71歲。著有《五十年革命大事》。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