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前七子
释义 前七子指明成化、弘治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以复古为宗旨的七位诗文家。《明史·李梦阳传》:“(李)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又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在七子当中,李梦阳、何景明在如何拟古方面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李梦阳从反对近世俗体,进而提倡学习古之高格,“三杨”及台阁体是其反复抨击的对象。在复古过程中,甚至强调文学创作如“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再与何氏书》),这一较极端的观点,在七子内部亦有反对者。七子在推动明代文学的发展上,有其重要意义。《明史·文苑传序》云:“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后世文论家对李、何七子的创作提出过严厉批评,并指责其模拟剽窃。但七子以复古为变革,于有明一代文学的影响,仍有着积极的一面。为了区别于此后以王世贞、李攀龙为代表的七子,故又称其为“前七子”。
前七子即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于明弘治、正德间提倡文学复古运动,故有是称。以别于“后七子”。

前七子 

兴盛于明中叶弘治、正德时期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而以李、何为首。“前七子”的复古观点集中见于李梦阳的论诗以及李、何的辩论文章。在如何复古的具体看法上,他们的见解不尽相同;但他们大都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史·文苑传·李梦阳》),以此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冲破八股文与“台阁体”对当时文坛的统治。弘治、正德间,社会政治矛盾已经十分尖锐;明初制定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业臻定型;程朱理学的教条桎梏着文人的思想,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而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文风仍然弥漫文坛。“前七子”大多关心现实,正直敢言。他们提倡读古书,宗法秦汉、盛唐,力图使士人知道,在八股文和“台阁体”之外,还有优秀的古代文学。“前七子”的理论提倡及其创作实践,使天下“学者翕然从之,文体一变”(《四库全书总目·空同集》),对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冲击“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庙堂文学“台阁体”文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前七子”所倡导的复古主要是在诗文的形式方面,即偏重于诗文的格调而不是诗文的内容。他们又不能正确对待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对唐宋以后的文学发展主要采取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态度;因此食古不化,其作品多流为优孟衣冠,“后人谓其模拟剽窃,得史迁、少陵之似而失其真”(《明史·文苑传·李梦阳》),对嘉靖以后“后七子”的兴起有直接影响。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0: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