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劝学
释义 《劝学》《荀子》篇名。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善假于物”的结果。重视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积累的过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强调学无止境和后来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主张“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反对死背《诗》、《书》,杂而不专和“以为禽犊”(炫耀知识)。认为学的目的在于理想人格的培养,在于掌握“礼”这个最高道德标准。“学至乎礼而至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劝学散文篇名。见《荀子》。论述人的才能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出要把“礼”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一代胜过一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是我国古代最早对于学习的目的、意义、作用,乃至内容、方法、态度作系统论述的文章。结构条理清晰,说理明白透彻。述中取喻形象,语言精练。往往把众多的自然现象加以概括,并用富有启迪的内涵加以归并和排列,使之为说理服务。有些精辟的语言流传至今,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等。有些含义深刻的比喻,成为历代勉励人勤学苦练的至理名言,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文中排比、对照、对偶等手法运用亦熟练而精彩。
劝学《荀子》篇名。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勤奋学习、“善假于物”的结果。强调学习、教育和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谓“干(邗)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提倡“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专一和坚韧不拔精神。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8: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