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刑部
释义

刑部 

官署名。西汉置三公曹主断狱,东汉置二千石曹掌刑法。西晋初年仿西汉,置三公尚书掌刑狱,太康年间废省。南北朝时始置都官尚书,主管京师社会秩序,兼掌刑狱。隋文帝开皇初年改为刑部,唐朝相沿不改。自隋唐起,刑部即为六部之一,掌邦国律令、刑法、徒隶、按复谳禁之政。唐玄宗时一度改称宪部,旋复旧称。其长官为刑部尚书(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称司刑太常伯、秋官尚书),副职为刑部侍郎(唐高宗时曾改称司戎少常伯)。唐代刑部下辖刑部(一称司刑)、都官(一称司仆)、比部(一称司计)、司门(一称司关)等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刑部之设置历代相沿,清末改为法部。

刑部官署名。(1)掌管刑法的机构。西魏恭帝三年(556)置,隶秋官府,以刑部中大夫为长官,小刑部下大夫为次官。北周武帝一度省废诸司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隋初置都官部,开皇三年(583)改称刑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置尚书、侍郎各一人,领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唐沿置,与御史台、大理寺合称三司,共同会审重大案件。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改称司刑、秋官、宪部。北宋初置判部事一人或二人,以御史知杂以上或朝官充任,掌复查大辟已决案件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元丰改制,并审刑院及纠察在京刑狱司归刑部,置尚书、侍郎等掌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部务。辽置为南面官署,设置不详。金初与左、右司同署,天眷三年(1140)始分置,隶尚书省。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掌律令、刑名、关津、勘鞫、追征给没及监户、官户、配隶、城门启闭、官吏改正、功赏捕亡等事。下辖万宁宫提举司、庆宁宫提举司。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以兵、刑、工为右三部,至元元年(1264)始分置,隶中书省。设尚书三人,并置侍郎、郎中、员外郎,掌刑法政令诸事。下辖司狱司、司籍所。明洪武元年(1368)沿置,隶中书省。六年,置总部、比部、都官部、司门部四属部。八年,以部务浩繁,增设四科。十三年,罢中书省,直属皇帝,与都察院、大理寺合为三法司,会审重大狱案。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后增侍郎一人,遂分为左、右侍郎。四属部各置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二十二年,改总部为宪部,二十三年分四属部为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十二部,二十九年改为十二清吏司。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前,曾置行在刑部,置官如制。迁都后,去“行在”字样,以原刑部为南京刑部,并革北京清吏司,增云南、贵州、交阯清吏司。宣德中,弃交阯后遂为十三清吏司。清天聪五年(1631)置,以贝勒管部务,设满、蒙、汉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管理部务,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雍正十二年(1734)后,常命亲王、郡王管部,皆特简,非常员。嘉庆四年(1799),定以大学士兼理部务,设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又设满、汉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司务、司狱、司库、笔帖式等官。所属直隶、奉天等十七清吏司以及督捕清吏司、总办秋审处、减等处、律例馆、提牢厅、赃罚库、赎罪处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法部,为司法行政机构,不再掌管审判之事。(2)隋代为都官部属部之一,置侍郎等官。唐、五代为刑部头司。见“刑部司”。

刑部 

官署名。隋置都官,尚书主之,后改称刑部。唐承隋制,为尚书省所辖六部之一。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刑部为司刑、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又改称秋官;神龙元年(705)复旧称。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为尚书之付。《新唐书·百官志》:“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隶司有四:(一)刑部郎中、员外郎各二人,分别从五、六品上,为尚书、侍郎之付。掌律、令、格、式四部刑书;按覆大理寺及天下诸州县上奏之案件;(二)都官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品阶同上。掌管俘隶名簿、籍没反逆眷属为官奴婢等;(三)比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品阶同上。掌定期核查赋税、经费、俸禄、官署等帐簿及点检两京库藏;(四)司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品阶同上。掌核检内外关卡出入的文簿、审查和发放边塞行人越界之“行谍”等。此后,历代均置刑部,直至清末。

刑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亦名刑曹,又叫比部,比字有审刑量刑的意思。长官为刑部尚书。尚书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属官。刑部职责有四。一是总理两京和地方刑政。二是审定和执行《大明律例》,律条与大诰洪武时已定,不能改变,律例则可随时随事修定、增加。三是审理罪犯,断案定刑。四是管理罪囚。刑部是运用刑法来维护封建地主政权的机构。刑部因讼事繁重也设十三清吏司,每司设郎中一人,除分省负责刑政外,还兼管所分京府直隶的刑名。刑部郎中有时还特派出京。明代设置三法司理大狱,刑部要受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制约。《明史·刑法志》:“三法司曰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一般说,若遇大案,在经刑部审讯和处理后,再交大理寺覆察、覆审。此外,刑部还受皇帝、宦官、勋戚和其他大官僚的制约。明太祖曾多次亲身参加对大案的审讯,下令三法司审问不服,若有翻异,要九卿会审。

刑部 

官署名。尚书省下属六部之一。掌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之事。宋初,以刑部复大辟案。淳化二年(991),增置审刑院。知院事和详议官,“掌详谳大理所断案牍而奏之。凡狱具上,先经大理,断谳既定,报审刑,然后知院与详议官定成文草,奏记上中书,中书以奏天子论决”。大中祥符二年(1009),置纠察刑狱司纠察官。“凡在京刑禁,徒以上即时以报;若理有未尽或置淹恤,追复其案,详正而驳奏之。凡大辟,皆录问”。元丰三年(1080),省审刑院归刑部。以知院官判刑部,刑部主判官为同判刑部。官制行,悉罢归刑部。断狱本于律,律名十二,名例、禁卫、职制、户婚、厩库、擅兴、盗贼、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律所不该,以敕、令、格、式定之”。“禁于未然之谓令,施于已然之谓敕,设于此而使彼至之之谓格,设于此而使彼效之之谓式”。正、副长官为尚书、侍郎。定夺、审复、除雪、叙复、移放,尚书专领。制勘、体量、奏谳、纠察、录问,尚书、侍郎通治。奏狱及法令事,请大理寺官赴部共议。下属四司,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各置郎中、员外郎。刑部郎中、员外郎各二人,分左、右厅,掌详复、叙雪之事,左主详复,右主叙雪。都官司,“掌徒流、配隶。凡天下役人与在京百司吏职皆有籍,以考其役放及增损废置之数”。比部司,掌勾复中外帐籍。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从所隶监司检察以上比部,至则审复其多寡登耗之数,有陷失,则理纳。钩考百司经费,有隐昧,则会问同否而理其侵负”。帐案原隶三司,官制行,事归比部;元祐初,又悉总于户部,三年(1088)原属仓部司的勾复、理欠、凭由案及印发钞引事归比部。司门司,“掌门关、津梁、道路之禁令”。南宋,尚书、侍郎互置,常置一人。都官兼比部、司门事。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