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七擒孟获 |
释义 | 七擒孟获诸葛亮平定南中(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洲一带)叛乱事件。刘备死后不久,蜀汉南中地区,各郡少数民族首领乘机叛乱,意欲摆脱蜀汉政权。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进军南中地区,先后消灭了越嶲郡(治今四川西昌)与牂牁郡(治今贵州黄平西南)的两股叛乱势力。尔后,诸葛亮率军渡泸水(今金沙江),进入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东),进击仍负隅顽抗的大姓孟获。诸葛亮采纳马谡的“攻心为上”的建议,第一次俘虏孟获后,将他领至营中,观看士兵操练和武器军资。孟获看后,不以为然,要求再战。诸葛亮放走孟获,使再战。经过七擒七纵,使孟获终于心服投降。史称“七擒孟获”。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 七擒孟获公元223年雍闿发动武装叛乱之后,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如越巂郡(今四川西昌)的高定、牂柯郡(今贵州西部)太守朱褒等也相继响应,他们煽动起不少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叛乱队伍。诸葛亮整顿稳定了蜀中,又与东吴修好之后,于公元225年3月亲率大军南征平叛。出发前,他接受了参军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制订了“南抚夷越”的战略方针。蜀军分三路南下。诸葛亮率主力从西路进攻越巂郡,诱使高定集结起主力部队,一举全歼之,杀死高定,攻占越巂郡。东路马忠率领的蜀军也打败了朱褒叛军,占领了牂柯郡。然后,东西两翼向中路李恢的部队会合,直逼叛军的最后据点益州郡。诸葛亮率领部队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荒无人烟的山领,渡过波涛汹涌的泸水(金沙江),终于逼近益州郡。这时,雍闿已被部下杀死,由在南中地区颇有威信和影响的孟获取代了他。诸葛亮要求部下,对孟获只能生擒,不准伤害。经过一番争战,孟获果然被活捉了。诸葛亮对他以礼相待,并有意让他看一看蜀军整齐的军容,以振慑其心。但孟获不服,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虚实,被你用计打败。如果放了我再战,我是能取胜的。”诸葛亮真地放了他,他聚众再战,不久又兵败被捉,但他仍不服气,诸葛亮又放了他。如此七擒七纵,最后孟获才心悦诚服地投降了,并发誓永不再反。最后,三路大军在滇池(今云南晋宁东)胜利会师,最后平息了这场叛乱。平定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在这个地区采用了一系列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生产的措施。解除了后顾之忧,为北伐曹魏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对密切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都起了积极作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