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统一百越 |
释义 | 统一百越秦统一前,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的许多部族,因其居民“非一种”,“各有种姓”,被总称为“百越”。其中著名的分支有于越、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于越分布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很早就建立了越国。战国时期为楚所灭。秦灭楚后成为秦的一部分。瓯越也叫东瓯,分布于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闽越在今福建福州一带,南越分布在今广东、广西的岭南广大地区。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王翦率秦军灭楚后继续南进。于二十五年(前222年)统一了瓯越。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在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辖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又派遣五路大军五十万人由屠睢率领进行统一百越的战争。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使尉屠睢发人五十万人为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省靖县境内)之岭;一军守九疑(今湖南省江华县境内)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省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省南康之界);一军结余干(今江西省余干之境)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就这样,秦军击败了闽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闽中郡(治在今福建省福州),攻南越的秦军也占领了番禺。只有西线的秦军,遇到了西瓯人的顽强抵抗。且五岭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使监禄凿渠运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于是监禄率卒在湘水、漓水之间开凿灵渠(今广西兴安县),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军和西瓯人的战斗中,西瓯君译吁宋和秦军统帅屠睢相继战死。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又谪发内郡“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增援,征服了西瓯,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建置了南海郡(治在今广东省广州)、桂林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和象郡(今广西崇左县境),并继续征发人民前往戍守。接着秦始皇又把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到这些地方去“戍五岭,与越杂处”,从此使两广地区和祖国其他部分紧紧结合在一起。内地人民大量迁徙到岭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内地人民和百越人民生活、劳动在一起,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