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劉半農 |
释义 |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壽彭,改名復,字半農,號曲庵,江蘇江陰人,1891年 (清光緒十七年) 生。4歲從父識字,6歲入塾。1904年入本城翰墨林小學。1907年入常州府中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奔赴江蘇清江參加革命軍,擔任文牘工作。旋回鄉參加演戲,籌款支援革命。1912年去上海,任《中華新報》特約編譯員。1913年任中華書局編輯員。1915年《新青年》創刊,是該刊主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應陳獨秀之邀赴北京,任北大預科教員。1918年與錢玄同等均爲《新青年》編輯。1919年4月,國語統一籌備會在北京成立,爲北大代表,出席會議,被推選爲會員。1920年5月,國語會第二次大會時,組織國語辭典委員會,爲該會委員之一; 9月與李大釗等參加《新青年社》。後經北京政府教育部派遣赴歐洲留學,初至英國,入倫敦大學大學院。1921年夏,轉入法國巴黎大學,兼在法蘭西學院聽講。1924年獲博士學位,被巴黎語言學會推爲會員; 同年夏,又獲法蘭西研究院之伏爾内語言學專獎; 同年秋,回國。至北京後,擔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及研究所國學門導師,並發起“數人會”研究國語羅馬字。1926年任中法大學國文系主任,又兼任師範大學講師; 6月主編《世界日報》副刊; 同年,瑞典考古學者斯文赫定與中國學術團體組西北科學考察團,劉爲該團理事會常務理事。1927年辭國立各校講席。1928年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爲特約著述員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並在北京臨時文物維護會和古物保管委員會任委員。翌年,加入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爲編纂員。1929年春,再任北大國文系教授; 同年夏,兼任輔仁大學教務長。1930年5月,又兼任北平大學女子學院院長。1931年夏,辭去兼職,專任北大文學院研究教授,兼任研究院文史部主任。1934年6月赴平綏綫 (今京包綫) 調查方言; 7月10日回北平。因感染回歸熱,於7月14日逝世。年43歲。著有《書亡弟天華遺影後》、《我之文學改良觀》、《反日救國的一條正路》、《中國文法通論》、《漢語字聲實驗録》 (法文) 、《國語運動史》 (法文) 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