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开皇律
释义

开皇律 

隋文帝开皇年间制定的法律。原文已亡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命尚书左仆射兼纳言高颎,上柱国、沛国公郑译,上柱国,清河郡公杨素等大臣制定新律。开皇三年,又命太子少保苏威、秘书监牛弘等改定之,制成《开皇律》。《开皇律》以北魏、北齐旧律为蓝本,废除了前代枭首、轘裂、孥戮、鞭刑、宫刑等酷法,删繁就简,定留五百条,编成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十二篇。《开皇律》规定对所谓的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罪者,严惩不赦。贵族官僚士大夫犯法,则有议、减、赎、官当等项规定,可从轻发落。凡在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等“八议”之中者及七品以上官吏,又例减一等治罪。《开皇律》是封建社会中较为完备的法律,其刑律简要、量刑较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世家豪族的违法行为,起到了稳定封建秩序的作用。
开皇律隋文帝时制定的法律。开皇元年(581),文帝诏高颎、郑译等七人更定新律。采魏、晋及南朝齐、梁诸律,沿革轻重,取其折衷。除讯囚酷法,拷掠不得过二百,枷杖大小,咸有程式;去鞭刑及枭首、裂之法;流徒之罪皆减从轻,惟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设十恶之条,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赦犹除名。刑名有五:死刑,有斩、有绞;流刑,有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徒刑,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五十至百;笞刑,十至五十。八议之科及七品官以上犯罪,皆例减一等,九品以上犯罪,听赎,以铜代绢。三年,文帝又命苏威、牛弘等再次更定新律。除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千余条。留定律文五百条,计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十二篇。以“刑纲简要,疏而不失”著称,对唐律影响甚大。已佚。

开皇律 

《开皇律》为隋朝第一部法典。在我国封建法律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命高颎、郑译等制定新律,同年颁布。两年后,又令苏威、牛弘等重修、删繁就简成十二篇,包括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盗贼、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共五百条。原文已佚。《开皇律》废除前代的宫刑、辕刑、枭首、鞭刑和孥戮相坐等残酷刑罚,更定刑名为笞、杖、徒、流、死五种。五种刑罚具体为笞刑从十到五十共五等;杖刑从六十到一百共五等;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共五等;流刑分为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共三等;死刑有斩和绞。并定八议之法(八议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确定封建统治阶级在法律上的特权。同时还将北齐时的重罪十条改为“十恶”之条,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犯“十恶”之条和故意杀人者,虽遇大赦,仍要除名。其后,隋朝又制定一些利于人民诉讼等制度,如民有冤上告,若县官不理,允许越级上诉到州官或至朝廷;各地死罪犯人不准在本地处决,必须送大理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复审)和死罪犯人要经过三次奏请方可行刑等规定。开皇律注意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秦汉南北朝法律确有很大改进,但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隋炀帝即位又恢复了罪及九族、枭首等严刑峻法,因而加剧了阶级矛盾,终于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摧毁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