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龙门石窟 |
释义 | 龙门石窟我国著名石窟。亦称伊阙石窟。分布于河南洛阳城南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前后,延续至唐代,历时四百余年。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龛七百八十五,造像九万七千余尊,题记三千六百八十种。造像十分之三属于北朝,十分之六属于唐朝。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 龙门石窟也称伊阙石窟,我国古代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指位于今河南洛阳石门山(即伊阙)的造像石窟龛群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开始开凿,历西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四百余年陆续营建。今存佛龛二千一百余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三千余件,佛塔四十余座。北魏时期开凿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规模较大。古阳洞开凿最早,凿有三列佛龛,并有造像题记、碑刻,书法古朴,世传“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在此窟内;宾阳洞共有三洞,以中洞为主,主佛是释迦牟尼及两弟子、菩萨,面相清瘦显长形,洞门两侧为大型浮雕四幅,即《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十神王像》、《帝后礼佛图》(此幅已被盗往国外);莲花洞建于北魏晚期,窟顶雕有大莲花一朵,衬托飞天,栩栩传神。奉先寺是该石窟群中有代表性的唐窟,佛像饱满、安详。龙门石窟布局谨严,雕刻刀法圆熟,线条流畅,形态生动,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