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龙山文化 |
释义 |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等地区。陶器大多是轮制,少数手制,质料有细泥、细沙和粗沙三种;陶色有黑、灰、红和少数白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除有素面磨光外,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器形复杂,种类繁多,盛行三足、圈足或平底,常见器有鼎、鬲、盉、甑、盆、豆、杯、盘、罐、簋、斝、尊等。黑陶是最早发现的山东文化典型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有的薄似蛋壳,表面黑亮,过去又有“黑陶文化”之称。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斧、凿、![]() 龙山文化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也称“黑陶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故命名为“龙山文化”;1930年至1931年,对龙山城子崖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其下层突出的存在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为此,又称“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地区很广,其文化系统的来源也不单一,为此,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可分别为:(一)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二)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西部。年代约当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三)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西部、北部、东部。年代约当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四)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水、渭水流域。年代约当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五)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镰、蚌镰,都是发达的磨制石器。陶器有灰陶、黑陶、白陶,其制陶方法为轮制。陶器种类有平底器、圈足、三足的,有绳纹、蓝纹、方格纹等纹饰,还有镂孔的。还出土了卜骨。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也较为发达。畜牧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为独立经营的部门,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从出土的精制的陶器等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数量来看,手工业生产已逐渐成了专业,已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龙山文化属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以男系血统为纽带组成的氏族公社,已取代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公社。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