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黄庭经 |
释义 | 《黄庭经》道教书名。黄,中央之色;庭,四方之中;黄庭之景,即指道教修炼功夫的中空景象。有《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两种,后世习以《黄庭》呼《外景》。另有《黄庭中景经》多疑为后人所著,一般言《黄庭》,均不包括《中景》在内。《外景》始见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当成书于魏晋间。《内景》约成书于晚唐,一般认为由《外景》衍化而出。但也有认为《外景》系缀纂《内经》之旨而成书,其出亦晚于《内景》者。两经均以七言歌诀阐述养身修炼原理,主张摒除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头脑中想像居于体内的神仙,使修炼者心中出现交感的神仙形象,让元气能在体内循环中和,调和五脏关系,以静功修持达到肉身成仙的目的。为历代道教徒及修炼者所重视,全真道更以之为重要讲习功课之一。《黄庭经》传本和注本均多,通行的有梁丘子、务成子注本,均收入《道藏》。 黄庭经道教经书名。为《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之合称。又分称《内景》、《外景》。《外景》产生于东晋以前,葛洪《抱朴子》已有著录。《内景》约产生于南北朝。两经均以歌诀讲述养生修炼原理,为历代道教徒及修身养性者所重视。另有《黄庭中景》,多疑为后人所作。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