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册
明代编造的耕地籍册。鱼鳞册编造始于宋代。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命国学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量度田亩,绘定方圆,编制成册,因簿册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册。鱼鳞册与黄册互为补充,《明史·食货志》:“鱼鳞册为经,土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鱼鳞册以土地为主,详载土地性质、方圆形状、等级、属于该区所有土地的状况,从中可以了解各户土地分割、转移、坍没、淹冲、被灾等自然变化的情况。可见在地权状态的了解上,鱼鳞册可以补黄册之不足。编造鱼鳞册,也是对土地的一次大清查。明政府据此定税粮的标准,就可以防止大地主诡寄隐没土地,逃避税粮的弊端,也免掉了贫民产去税存的负担,保证了政府的税收。鱼鳞册(地籍)和黄册(户籍)成为明代赋役制度的重要基础。自仁宗洪熙(1425)始,皇庄和庄田不断建立,民田被大量侵夺,致使土地版籍不断变迁,所以,明代中叶后,鱼鳞册又曾陆续修订。